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亚威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吴兴
出生日期:1920
逝世日期:2002
职业:作曲家
主要成就:历任前线歌舞团团长,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 军区政治说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代表作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基本资料
姓名:沈亚威
年龄:1920-2002年
职业:作曲家
籍贯: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个人简历
沈亚威(1920一2002),1920年12月16日生于浙江吴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迁南昌。在小学和初中求学时,受到民间戏曲、滩簧的陶冶。1938年5月考入江西省青年服务团,从事街头救亡宣传。同年8月赴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担任歌咏指挥。1939年曾到新四军文化队,师从何士德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指挥、作曲。
1941年任新四军一师服务团音乐教员、队长。
1946年任华中军区前线指挥部文工团团长,后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一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剧院副院长。
1954—1958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理论作曲,师从江定仙、肖淑娴等。
1955年以来历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和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1982年10月起为南京军区专职音乐创作员。
1979年起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创作经历
《战士第二个故乡》
1963年春,时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的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一起到东福山体验生活。当时,连队副指导员韩光前要求战士们把自己写的心得体会交到连部,用以充实、更换黑板报。张焕成鼓起勇气,把他也认不准到底是不是诗的作品交了上去。第二天,张焕成用3年心血写就的题为“以岛为家”的诗歌抄在了黑板报上。就在沈亚威、向彤临别小岛时,从连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短诗。“这是一首生动地表达战士对建立海上乐园充满信心的好诗,作为歌词也完全合适,于是我把它抄在记事本上。”后来,沈亚威在创作散记中回忆说。1963年“八一”前夕,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八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荣获优秀节目奖,“战士第二故乡”也被列入其中作为插曲之一。两位艺术家对原词作了些改动和增添:一是把“啊东福山,你是我们战士的乐园/是我们日夜守卫的地方”改为“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
艺术成就
沈亚威1920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38年参加新四军。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先后谱写了300多首音乐作品。1948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沈亚威主创了《淮海战役组歌》,毛泽东同志听后称赞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1963年,他深入东海前线,满怀深情地为连队战士所作的《战士第二故乡》诗词谱曲。从此,这首著名的军旅歌曲成为祖国万里海防线上守岛官兵的“岛歌”。1964年,他参加大型歌舞《东方红》的创作,成功地为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谱曲。即使是离休后,沈亚威仍笔耕不辍,直到去世前还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谱曲,表达了一位人民音乐家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沈亚威是在人民军队中成长起来的作曲家。自1939年开始创作以来,已作有歌曲400余首。其主要作品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季风车歌》、《黄海渔民曲》、《金牛谣》、《刺抢歌》等,解放战争时期的《打》和编入《淮海战
作品特色
沈亚威善于捕捉住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和情绪,用音乐形象加以典型化,使作品富于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他注重内心世界的揭示,深入透视人们的心灵。在立意、构思、体裁、手法、风格上不断作新的探索。1940年写的《大红灯》,就作了表演唱的尝试。为历史剧《甲申记》所作插曲《征潼关》、《迎闯王》等,成功地采纳、融合了古曲和古民歌的色调。他在80年代创作的《我们的祖国》、《护士之歌》等歌曲,力求以新的艺术去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要求。沈亚威的歌曲创作,为音乐的民族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他的作品中,战歌与民歌结合,相得益彰。他的战斗性强的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其进行曲常有民歌风,而民歌曲调中又有进行曲的特色。沈亚威的作品已辑成《沈亚威歌曲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并录制有《沈亚威声乐作品选》(盒式磁带及唱片,上海唱片厂)。1983年的南京“玄武湖之春”演出了沈亚威作品专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