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福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6年
逝世日期:2000年
职业:艺术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代表作品:《堆漆金鱼》
简介
沈福文(1906.2—2000)。福建诏安人。擅漆器工艺。1928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1931年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2年与王启民、杨澹生等同学创立平津木刻研究会。1933年历任北平美专教授兼教务长。1935年留日入松田艺术研究所。1938年任湖南沅陵油漆学校教师,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教授。1938年归国任国立艺专教授。1939年同李有行教授等创办四川省立艺专并任该校教授兼任应用艺术科主任,要作品有《晨曦盘》、《松鹤太阳盘》、《金鱼大漆盘》、《长江三峡神女峰下》、《六蝉堆漆绿彩嵌金花瓶》、《堆漆金鱼》等
人物经历
沈福文,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漆艺大师。诏安县太平镇科下村人。
沈福文1926年入读厦门集美师范学校,192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1930年受左翼文艺思潮的影响与陈卓坤、胡一川、李可染等人组建“一八艺社”,创作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木刻作品。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杭州市学生联合会,并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参与浙江省教育厅的谈判,捣毁教育厅长张道藩的住宅,学生斗争获得胜利。
1931年,参加“一八艺社”在上海首次公开举办的美术习作展,这次展览获得鲁迅先生的高度赞扬。国民党反动派十分恐慌,强行宣布开除沈福文、胡一川、李可染等人,并勒令解散“一八艺社”。
1932年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3年参与举办“平津木刻大展”,并到许多大城市巡回展出,沈福文先生有20多幅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参展,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起了尊基与推动的作用。沈福文先生因此而被国民党逮捕并关押数月,后经保释出狱。
1935年到日本留学
个人作品
《晨曦盘》、《松鹤太阳盘》、《金鱼大漆盘》、《长江三峡神女峰下》、《六蝉堆漆绿彩嵌金花瓶》、《堆漆金鱼》等;编著有《西南少数兄弟民族图案集》、《四川省工艺美术选集》、《四川荣昌陶器》、《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漆器工艺技法撷要》、《中国漆艺美术史》等。
成就荣誉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沈福文的创作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多次举办漆艺作品展览,使漆艺在中国美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央日报》、《华西晚报》等报纸均有专题报道或辟专栏刊载沈福文漆艺展览的评论文章,成都的文摘杂志《展望》曾经把沈福文的漆器与张大千的国画、刘开渠的雕塑合称为“成都三宝”。
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他的漆画作品《堆漆金鱼》获“优秀作品奖”,这是漆画首次作为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并立的独立画种参加国家级展览。1986年,沈福文的漆画《虾》获中国美协与轻工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漆画展览荣誉奖。
1941年《脱胎花瓶》获国民教育部在陪都重庆颁发的全国学术大奖。后任西南美专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顾问、中国美术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
社会影响
在这个对中国漆艺发展来说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沈福文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他在漆艺创作、教育、研究及推广传承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把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手抄本从日本带回国,研究出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建立了以“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为主的现代漆艺技法体系;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漆艺创作中,使得漆艺这门在中国业已凋零的艺术得以重新焕发生机。20世纪30、40年代沈福文多次举办漆艺作品展览,使漆艺在中国美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50年代他正式将漆艺带入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漆艺的后继者。20世纪50、60年代,沈福文向地方政府提出大规模整理民间工艺美术的建议,客观地把握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为复兴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沈福文出生于富有“书画艺术之乡”的福建诏安县科下村,少年时期接受了系统的中国画教育,青年时期又在杭州国立艺专和北平艺
人物评价
对于沈福文,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传薪者与近现代漆器和漆画艺术发展的奠基人”。
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当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在全球化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传承发展的传统工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的恶化和老艺人的不断去世在警告着我们,许多珍贵的传统工艺正在走向衰亡。近几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蓬勃开展,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89个传统手工技艺项目,51个民间美术项目,其中漆艺项目7个,一批传统工艺研究、保护的国家级项目陆续上马。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开始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此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上个世纪在艰苦环境中曾经为这项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艺术家、教育家们。
美术生涯
在日留学期间,沈先生根据日本人所藏的各类中国古代漆工艺论著、资料和实物研究,不但对中国传统漆工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对中日既有技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而且根据自己的绘画特长,开始在平面的漆绘表现手法上进行独有的尝试,还以敦煌和中国传统图案为切入点,在平面漆艺术作品的绘制上,力图把其中图形、色彩视觉元素符号,用地道的漆工艺技法进行表现。这个早期的先验性尝试极其重要。由于沈先生独特的美术教育经历和特殊的机遇与环境,使沈先生个人能为构建现代中国漆画表现技术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将漆媒材技能引入纯观赏性绘画表现范围、将大美术观念引入漆媒材技能造美造物范围,做出了独特的、巨大的贡献。
1937年,抗战爆发,沈福文先生谢绝师长和朋友的挽留,毅然离日,归国参加文化抗战。回国后,沈福文在国立艺专任教,不久随校迁往西南大后方的成都,并与雷圭元、李有行等人一起,组织创办了“中华工艺社”。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八年抗战
桃李满天下
在沈福文的教育思想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全国的漆艺教学、科研、创作等领域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例如杨富明尝试用绢创作漆艺作品,利用绢的光影转化巧妙地与螺钿结合。1954年创作的漆画座屏“民族大团结”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在苏联普希金博物馆和列宁格勒博物馆展出后被苏联东方博物馆收藏。八十年代创作的漆画分别在北京和菲律宾展出。
肖连恒善于在磨漆画中灵活运用色彩,1983年创作的磨漆画《瓜叶菊》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后经过再创作复制,参加首届中国漆画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奖。漆画《浮萍》已被收入《中国高等院校作品集?四川卷》。漆器《喜鹊梅花漆盘》、《象牙花鸟漆盘》、《花蝶漆器花瓶》等曾赴菲律宾等国展出。他一生创作不辍,退休后仍以漆画作品《花与桃》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
李大树以研究和制作铝胎填彩漆器为特长,致力于铝胎腐蚀漆器的研究,创造出了利用遮纹腐蚀漆饰等多种新技法的漆艺作品。他制作的漆器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