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谢迁简介

谢迁

(明代名臣)
更新时间:2019-07-24 20:58

谢迁(公元1449-1531年),字于乔,号木斋,明代大臣,浙江余姚人。成化11年(1475)状元,嘉靖朝一品大学士。是明朝余姚三个“阁老”中最著名的一个。逝世后,明世宗特赠太傅的官衔,谥号文正,葬于余姚东山乡白虎庄(今余姚市临山镇临山村)。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谢迁

别名:字于乔,号木斋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1449年

逝世日期:1531年

职业:大臣

主要成就:文状元

代表作品:《归田稿》八卷

官职:太子少傅、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特赠:太傅

谥号:文正

史籍记载:《明史·列传第六十九·谢迁传》

人物生平

2

谢迁,成化十一年(1475年)中进士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授以翰林院修撰。1488年,明孝宗即位。宦官郭镛要求挑选妃嫔充实六宫,谢迁向新登位的明孝宗进谏:先帝的陵墓还未建成,挑选妃嫔从礼仪上讲,应当从缓进行。尚书周洪谟等人都赞同谢迁的意见,明孝宗终于采纳了。明孝宗在当太子时,谢迁早就是讲官了。待明孝宗即位,谢迁每次向他讲课,竭力使他掌握做好皇帝的道理。明孝宗多次夸他讲得好。因此,谢迁晋升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朝廷命谢迁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政务。当时,谢迁正料理父母的丧事,竭力推辞,直到居丧结束才接受任命。随即又晋升为詹事,并继续兼任侍讲学士。以后皇太子出阁时,又加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上书皇帝,劝告太子亲贤者,远佞臣,勤学问,戒安逸。皇帝对此,颇加赞扬。

尚书马文升提出大同边警,饷费不足,要求增加南方两税折银的数字。谢迁表示反对,他说:先朝因为南方赋税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作品

3

谢迁工书法,明朝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中有录。著有《归田稿》八卷。诗文大抵辞旨和平。诗词作品:《偶兴》、《习静》、《过杨柳青诗》、《芙蓉》、《池上》、《夜坐》、《晓发潞河》、《酬雪湖见怀》、《晚步》。

人物评价

4

谢迁“仪观俊伟,秉节直亮”,又“见事明敏,善持论”。在讨论许多具体政务时,常常能直言确论,直指要害。“时同在内阁者,刘健敢于任事而资(谢)迁之谋断,李东阳长于为文而资迁之典则。迁于其间,不激不随,辅成盛治。”

从整个弘治时期的总体情形来看,以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并任内阁的时间最长,其影响也最显著。三人当政时,明孝宗“益明习机务,眷念民瘼,欲尽革诸烦苛弊蠹”,因而时常召见阁臣面议庶政。“当是时,(刘)健等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三人以各自优长,相互补益、协调,在“弘治中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明史》:①(谢)迁仪观俊伟,秉节直亮。与刘健、李东阳同辅政,而迁见事明敏,善持论。时人为之语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②赞曰:刘健、谢迁正色直道,蹇蹇匪躬。阉竖乱政,秉义固诤。志虽不就,而刚严之节始终不渝。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时)、商(辂),后称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轶事

5

谢迁出生时,家里正购得新居,故名“迁”,7岁时谢迁便会作对,祖父出一对曰“蛙鸣水泽,为公乎,为私乎。”谢迁对曰“马出河图,将治也,将乱也。”祖父十分惊奇。一日,一位来客知道谢迁小小年纪就会属对,便说出一对曰“白犬当门,两眼睁睁惟顾主。”谢迁应声道:“黄蜂出洞,一心耿耿只随王。”

版本一

有一天晚上,隔邻的一妙龄少女,乘双亲赴省城探亲,私自来到思慕已久的谢迁书房里,百般挑逗,亲近谢迁。谢迁初时以礼相待,后来见其如此不知廉耻,严正呵斥她说:“你乃闺女,应自爱自律,竟敢如此不知羞耻,倘若我也不顾礼义,与你淫乱,岂不是毁了你的贞操,使你终生蒙污,而且败坏你家名誉,如此缺德之事,天理难容,千万不可为也……。”少女被谢迁义正辞严的训斥后,如梦中醒来,羞愧万分,感激谢迁见色不乱,及时制止她免犯下遗恨终生的错事,眼泪不由自主地如泉涌出,拜谢他的训诲,惶恐地回家去。

版本二

谢迁,少年时应聘于毗陵郡(今江苏省武进县)

展开阅读全文 ∨

家族成员

6

表格参考资料:

史籍记载

7

《明史·列传第六十九·谢迁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万姓统谱·谢迁传》

后世纪念

8

谢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政绩卓著。去世后,社会上流传着不少他的轶事趣闻。在他的家乡泗门,至今还存留着“万安桥”、“大学士第”、“状元楼”、“砚瓦漕”等古迹,供人凭悼。“谢迁墓”遗址位于伏虎庄,伏虎庄村沿水而建,原有谢迁谢阁老基园,现遗址尚在。

对东山谢氏有多年研究的学者谢建龙说,泗门谢氏宗祠里有一幅对联:“古今三太傅,吴越两东山。”上联中的三太傅,是指能代表东山谢氏辉煌历史的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其中谢安和谢迁都曾在今临山境内的东山留下活动的踪迹。下联中的两东山,则是指上虞东山和临山东山,正是因为有了谢安和谢迁,使临山东山在东山谢氏心目中成为与上虞东山并重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