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文昭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
出生日期:1886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1965年12月13日
职业:组织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协和医学堂
个人简历
1886年5月31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
1905年毕业于河北省通县潞河中学。
1910年毕业于河北省通县协和书院。
191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堂。
1915-191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
1916-1918年任山西汾阳医院医师。
1918-1919年任河北省通县潞河医院医师。
1919-1920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进修。
1920-192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科进修。
1921-1940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助教、讲师、助教授。
1940-194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襄教授。
1940-1941年任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细胞学科客座教授。
1942-1945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教授。
1945-1946年任北京大学第六补习班主任。
1945-1953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主任、教授。
1946-19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
1947年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
1953-1965年
生平介绍
马文昭,字筱乾,曾用英文名MaWen-chao。1886年5月31日(清光绪十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关厢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幼年就开始参加劳动。因为家人信仰基督教,所以他能在教会学校半工半读。他学习非常刻苦,工作也很勤奋,因此得到了教会的赏识。
1905年他被资送到河北省通县协和书院学习。在校中仍是半工半读,课余时间为当地外国教士和教员家中做些浇花除草等勤杂工作,得些报酬以补助生活。除学习外他还爱好体育,是当时足球校队的队员。毕业后升入北京协和医学堂,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是在1906年由6个教会合办,1921年由JohnDavisonRockefellerJr.建立的洛克斐勒中华医学基金会购买,并改建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协和医学堂使用中华博医学会编写的教本都是用文言文写成,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课程繁多,还要学习英语,但马文昭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不懈,刻苦钻研
科学研究
线粒体和戈尔吉氏体
在20世纪初期细胞学的研究热门是染色体遗传学说。
1910年摩根(ThomasHuntMorgan,1866~1945)提出基因学说,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掀起细胞染色体研究的热潮,如CyrilDeanDarlington所著的RecentAdvanceinCytology(《细胞学最近进展》,1932)一书的内容完全是关于染色体的研究。此时线粒体和戈尔吉氏体的研究仍停留在如何显示这些细胞器的技术方面,对它们在细胞内的功能尚属推测。
马文昭的导师Bensley原是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因行猎伤腿,在卧病期间自修组织学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学化学时所学到的科学训练使他对组织学产生新的思路,并引导他创立了细胞学研究的新方向。
在1930年代,他首先打破细胞结构必须保持生前原位的形态学研究必守的原则,用梯度离心方法把打碎的细胞的有形成分各自分离出来研究它们的化学
评价
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钻研,付出加倍的努力获得了工作上的成就。在掌握组织学技术时,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能做出厚度只有3μm的石蜡切片,为同事们所称赞。在检查标本方面无论是给学生示范,还是为专家解决疑难问题,他都显示出丰富的经验。在教学方面他以身作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感染学生。
他在医学教育事业上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在组织学、细胞学的研究上做出了许多贡献。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奋工作,他是一位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上杰出的科学家。
主要论著
1MaWC.ThechangesinthepancreaticcelloftheGuineapigduringinanitionandrefeeding.AnatRec,1924,27(2):47~60.
2MaWC.Themitochondriaandcolloidinthethyroidglandoftheadultalbinorat.AmJAnat,1925,35(2):199~211.
3MaWC.etal.ChangesintheGolgiapparatusofthegastricglandcellsinrelationtoactivity.ChinJPhysiol,1927,1(3):305~330.
4MaWC.Furtherstudyofthedevelopmentofthemammalianerythrocyteinbonemarrow.PekNatHistBull,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