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至
外文名:Feng zhi
别名:冯承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涿州市
出生日期:1905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1993年2月22日
职业:翻译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德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
主要成就: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代表作品:《昨日之歌》《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
他人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个人生平
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
个人作品
以上资料来自:
治学方法
“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件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
个人荣誉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
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
1986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个人评价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他在《赠之琳》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
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时期和创作诗集《十四行集》的时期。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