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侯光炯简介

侯光炯

更新时间:2019-04-21 08:53

侯光炯,(1905—1996),又名侯翼如,上海市金山县人,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原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校长。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的研究及教学工作。他提出用土壤粘韧曲线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方法。60年代末提出“土壤肥力的生理性”的观点,后发展成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他长期深入农村,运用他的观点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获得成功,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增产效果显著。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侯光炯

别名:侯翼如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

出生日期:1905年5月7日

逝世日期:1996年11月4日

职业:土壤学家

毕业院校: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化系

主要成就:“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等

代表作品:《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等

人物简介

2

侯光炯(1905—1996),又名侯翼如,上海市金山县人,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原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校长。

侯光炯是中国及世界著名土壤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一级教授、英国皇家学会资深会员,原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创建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在常年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的过程中,开拓性地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土壤肥力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创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先河;为培养土壤科学人才、促进土壤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他呕心沥血,奋斗终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人生历程

3

1905年5月7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市)吕巷镇的一个中医家庭。1919年,考入江苏南通甲种农业学校。

1928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化系。

1928年在北平农业大学农化系毕业留校任校图书馆馆员、农学系助教;

1931年至1935年受聘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土壤研究室调查员、土壤研究室副主任;

1935年出席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作为第一位中国人在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上宣读了《中国水稻土剖面形态与肥力的关系》的论文,首次提出了“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和水稻土形成“三育”(即淹育、潴育、潜育)特征,后来逐渐为世界各国土壤学者接受。

1937年赴美学习归国。

1937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土壤研究室主任、主任技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迁来重庆北碚,继续从事土壤及土壤肥力研究;

1942年至1946年兼任重庆大学、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川北大学教授。1946年后先后在四川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成果

4

侯光炯教授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的土壤科学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他和同事、助手们合作,撰写了各类论著及学术论文,主编出版我国第一本农业土壤专著《中国农业土壤学概论》,还主编出版《土壤学》(南方本)等五本专著,公开发表的论文达140余篇(册)。

1978年,他提出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荣获中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侯光炯教授开始研究“自然免耕技术”,这项技术在全国13个省、市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平均增产幅度达15%左右,是一项开拓性的科技成果,获1986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他撰写的《中国水土保持应走自然免耕的道路》一文,荣获四川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

侯光炯先生是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的先驱,他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的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事业。侯老去世前,专门

展开阅读全文 ∨

学生时代

5

侯光炯,又名侯翼如,1905年5月7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市)吕巷镇的一个中医家庭。4岁时,父亲被恶霸逼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1919年,他考入江苏南通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成绩常列全班第一。由于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后经人介绍给该校教师王善干任助手,白天同工人一起劳动,进行棉花栽培试验,晚上跟美国女教师学习英语。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两年后免试进入南通大学农科。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1927年8月改名京师大学校农科,1928年7月改名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课余经常给报纸和杂志撰稿,换取微薄稿费以维持生计。

树立理想

6

学习期间,他经常到学校附近农村接触农民,了解到由于土壤盐碱化,农业生产产量极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使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农业,并决心以土壤科学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28年6月毕业后,侯光炯经过短期失业,经人介绍回北平大学农学院任图书馆管理员,不久改任助教。在校期间,他深受陈宰均教授的教益。陈宰均谆谆教导他不能只从外国文献中寻找研究课题,关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研究,而应走向祖国大地,开展土壤调查,研究和发展中国的土壤科学;鼓励侯光炯不要害怕体质孱弱不能胜任野外考察工作,而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他还帮助侯光炯修改论文,提高写作论文的能力和水平。

土壤研究

7

1931年,经虞宏正教授推荐,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该所的土壤研究室和美国专家一起工作。1934年侯光炯任该室副主任,1937年晋升为主任。为了查清我国的土壤资源,他历尽艰辛,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大面积的土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及《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等论文。大量的实践使他牢固地树立了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信念。

1935年,侯光炯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代表和邓植仪、张乃凤一起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并宣读论文,首次对水稻土的发生、层次形态划分,特别是水稻土层次形态与生产力的关系,作了科学论述。会上还展出了,各种水稻土标本,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水稻土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重视。会后,侯光炯得到苏、美、德、法、英、意、匈、荷兰、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代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贡献

8

提出土壤生理性的新观点

侯光炯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静态的土壤理论无法对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也无法将农民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丰产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以死体的理论去论述活体的规律将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的。侯光炯认为,土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历史体。为了证实他的这一认识,1960年,他组织人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试验,先后在成都平原灰色水稻土,简阳、南桐、北碚等地的紫色土上,在一个昼夜周期内,定点定时用野外速测和室内测定的方法研究土壤水、热、肥、pH、CO2和微生物变化状况。结果发现,土壤各层次的土性都在不停地发生时变化现象,而且是随着太阳辐射热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土壤类型所表现的动态差异与肥力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侯光炯十分重视这些发现,他以科学事实证实土壤是“活”的历史体;初步发现了土壤的动态规律。

在这些探索性试验中,侯光炯又发现另一个问题,常规的采集土样进行室内分析的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评价

9

报国之志,效国之行

年少时期,家父的义举、国家的落后、人民的贫穷、列强的横行,在侯光炯幼小的心田里就播下了报国的种子,就读南通甲种农校的选择又使他走上了从农报国的征途。

他一投身土壤科学,即徒步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填补了我国在一些地区土壤资源调查的空白;作为第一个登上国际土壤学术讲坛的中国人,他令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而会后赴欧美考察,使他深深认识到:欧美土壤研究方法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抱着走中国自己的土壤科学研究之路的决心,他谢绝外国专家的挽留;为了表示他对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的强烈不满和科技强国的赤诚之心,他脱西装,剃成光头,重新穿上中国人的蓝步长袍,毅然回返,报效祖国。

1950年,在第一次全国土肥工作上,朱德总司令的讲话,使他倍受鼓舞,深感把自己的土壤科学知识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夙愿可以实现了。从此,他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战斗在农业教育和土壤研究战线上,夜以继日,忘我工作。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他率领

展开阅读全文 ∨

长宁情缘

10

缘起

著名教授侯光炯院士早在1935年就斐声国际土壤学界,是我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奠基人,我国科学界、教育界的双栖巨星,一代宗师,学界楷模。他的光辉一生、高尚品格、学术成就早已为众多名家所写,世人传颂。本文谨记下他老人家在长宁17年的一些事迹,以表竹乡人民对他永久的思念。

结缘长宁17年

侯老一生深爱土地、深爱农村、挚爱农民。老人家的一生,都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操心、忙碌、奉献。将大女儿一家送的糖果倒掉装泥土回家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

1980年秋天,侯老看上了长宁县土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便到相岭区(今竹海镇)设立科研点,重点从事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与长宁结缘17年,老人家把他生命的最后光辉和全部的爱奉献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他深爱的人民。这其实是他首创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的生产应用研究阶段。如果说从30年代到6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及80年代以前的理论研究完成了我国土壤学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论著

11

1 侯光炯.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科学,1927,12(9).

2 侯光炯.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之补救.自然界,1928,3(1).

3 侯光炯,马溶之.江西省南昌地区灰化红壤性水稻土肥力之初步研究.土壤特刊甲种3号,1935.

4 侯光炯.吾国红壤区域垦荒调查暂行办法.地质评论,1935,2(3).

5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1935(13).

6 梭颇,侯光炯.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12).

7 侯光炯,朱莲青,宋达泉等.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土壤特刊乙种4号,1938.

8 侯光炯,尚仰震,常帏轩.土壤中有效态可给态磷酸原藏量及其天然供给率之估计方法.土壤简报,1939(3).

9 侯光炯.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土壤季刊,1941,1(3).

10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土壤季刊,1944,4(1、2).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