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戈宝权简介

戈宝权

更新时间:2019-04-11 17:46

戈宝权(1913.2.15—2000.5.15),曾用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笔名,江苏东台人。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苏联文学专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外交官。戈宝权将普希金介绍到中国,他翻译的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被列入中国中学语文教材。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戈宝权

别名:葆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东台

出生日期:1913.2.15

逝世日期:2000.5.15

职业:文学家、翻译家

主要成就:翻译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

笔名:葆荃、北辰、苏牧

人物生平

2

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今东台市)。

1918年~1927年曾在家乡读过东台多级小学和东台母里初级师范学习。

1928年进入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

1935年起作为天津《大公报》的记者驻苏联三年。

1938年回国进入《新华日报》,并秘密入党。

1938至1945年在汉口和重庆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1945年,在红岩村,与毛泽东相见。

1946至1948年任生活书店和时代出版社编辑。

1947年出版第一部译文集《普希金诗集》。

1949年7月,陪同刘少奇秘密访苏。

1949至1954年任中国驻苏大使馆临时代办和参赞。

1954至1960年,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

1961年以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1986年,将两万多册藏书捐赠给南京图书馆,在馆中专辟“戈宝权藏书室”。

1987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作品

3

《普希金诗集》

《海燕》

以上内容来自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东城区图书馆

作品特点

4

戈宝权在翻译理论上多是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

直译

戈宝权主张直译,翻的东西都可以按照原文来读,而且能同原文一样地排列起来,很少改动。戈宝权认为如果把原文理解得很深,按照原来的形式翻译出来,用中文忠实地体现出来,这样就能让读者既了解原文的内容,也能了解原文的形式、音律和诗意。翻译诗,最要紧的是译出诗意和音律。

语言朴素

戈宝权认为翻译语言要朴素。戈宝权翻译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是尽量做到简单朴素,一听就懂。比如,“从前有个老头和他的老太婆,住在碧蓝的大海边;他们同住在一所破旧的小泥棚里面,整整地过了三一十又三年。”这个“三十又三年”完全是俄文的形式,俄文是“三十加上三年”,戈宝权翻成“三十又三年”,中文也通,又忠实于原文。“老头出去撒网打鱼,老太婆在家里纺纱结线。有一次老头向大海撒下网,拖上来是一网水草。他再撒了一次网,拖上来是一网海草。他又撒下了第三次网——这次网到了一条鱼,不是条平常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轶事

5

藏书,是他一生最大的嗜好。他藏有一套九十卷本《托尔斯泰全集》,苏联从1928年开始出版这部工程浩大“全集”,至1957年出齐。在中国别说个人,连北京图书馆都没有配齐,而戈宝权就有全套。那是他数十年的心血,他平时省吃俭用,把钱全“储”在书上。他家藏书古今中外都有,多为善本、珍本,计两万余册,1986年他毅然将这一生的心血全部捐给他的家乡江苏省。政府为表彰他这一义举,给他一笔可观的奖金,他以这笔款子,设立“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奖掖、扶持年轻的翻译工作者。

熟人常戏称戈宝权为“老十级”。原来一开始实行薪给制,戈宝权是“三八式”老革命,工资早就定为十级。此后每次调工资,他总是谦让,把调资名额让给别人,以至直到逝世,工资还是十级。

戈宝权在事业上是成功者,但在婚姻、家庭方面却不顺利。他一生娶过3位妻子。前妻是位歌唱家,全国解放时他们结合的,曾随戈宝权赴苏留学,学习声乐。1954年戈宝权奉调回国,妻子带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

所获荣誉

6

中国社科院1977~1991优秀科研成果奖(《普希金诗集》)

莫斯科大学名誉博士

巴黎第八大学名誉博士(第八大学第一个名誉博士)

获苏联最高苏维埃“各国人民友谊勋章”(1988年,中国仅有曹靖华、戈宝权、巴金三人获得)

苏联最高文学奖“普希金文学奖”

前苏联作家协会“为了多年来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荣誉奖状

苏联艺术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

乌克兰作家协会的“伊万・弗兰科文学奖”

“白俄罗斯翻译奖”

香港翻译协会“荣誉会士”(1989年)

亲属成员

7

父亲:戈曙东

叔父:戈公振(中国报业史研究奠基人和新闻教育家)

第一任妻子:郑兴丽(歌唱家)

笫二位妻子:沙莉娜

第三任妻子:梁培兰

女儿:戈小丽

人物评价

8

“你是个俄国文学专家”(毛泽东评价、人民网)

“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江泽民题词、光明网)

“外语懂得多,掌握外国文学资料多”。(钱钟书评价、光明网)

“爸爸的学问是用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的,就是说,他永远在学习,而且是每时每刻、分秒必争,已到了凡人不可想象的地步”,“除了外语,爸爸对很多事物都会很感兴趣,一旦有兴趣就要研究个透”。(戈小丽评价、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