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大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15年3月1日
逝世日期:2012年7月17日8时40分
职业: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
代表作品:《现代声学理论基础》、《声学手册》、《说话的科学技术》
性别:男
人物生平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一日,马大猷出生于北京。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马大猷考入师大附中。念中学时,受傅种孙和程春台先生影响很大,喜欢数学。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15岁的他靠北平潮州同乡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中学学业。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马大猷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考上了清华大学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学的是物理学方面的电声学专业。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在吴有训先生的建议下,马大猷前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成为国际声学权威之一努特森的研究生。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马大猷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学校毕业典礼后,马大猷即启程回中国;8月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两年后升教授。
中华民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马大猷在加州大学,做了两件研究工作:一件是教授给的课题,颤动回声的研究,做了实验记录和理论分析;另一件是和“师兄”伯鲁特讨论中想到的,研究成果后来写成论文发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马大猷的指导下,中国又开展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此后,他又组织开展了高声强声疲劳、环境声学、气流噪声、有源噪声控制等研究工作。到90年代中期,他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方向,开展大振幅驻波的非线性研究,通过这些工作,中国的声学研究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马大猷在学生时代就注意简正波理论,1938年,在UCLA孥特森教授处学习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这篇论文成了声学中应用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也是严格室内声学的基础。
1956年,马大猷主持了电子所大楼的设计、施工、装修工作,并设计了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国第一座声学实验室和声学实验水池。
1959年,曾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组织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父马有略,字星曹,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办事",因经常欠薪,有时要去当铺典当,所以从小知道贫穷滋味。后来,父亲弃官去上海做律师,两年后故去。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声与振动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声学学会会士名誉理事长,中国电子学学会会士,中国物理、计量、环境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
从1955年起历任第二、三、五、六届中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从1986年起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8年-1985年,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78年起,并担任《声学学报》主编,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美国声学学会会士。
1987年-1993年,国际声学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衷心感谢他为声学所和中国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王小民评)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评)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中国科学院声学所评)
后世纪念
2013年6月4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田静研究员和向宁教授在第21届国际声学大会(ICA2013Montreal)上成功组织了“纪念马大猷院士声学贡献专题研讨”,来自世界各地声学巨匠和青年才俊纷纷发言,回顾了他在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缅怀了与他一起时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