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凤图
别名:字健翔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沧县杨石桥(孟村回族自治县)
出生日期:1888年
逝世日期:1973年
职业:武术教练
毕业院校:天津北洋高等师范
信仰:伊斯兰
基本信息
马凤图,男,(1888年-1973年)字健翔.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
在国术观念上,他不固步自封,是把西方拳击和中国武术结合起来的重要实践者和传习者,曾在民国时期成功培养了中国近代拳击手若干人,促进了中国传统国术的现代化进程。
人生经历
幼年受伊斯兰经堂教育,读私塾,继入沧县高小。 马幼年与父马捷元学劈挂拳,与舅父吴懋堂学青龙拳,又与吴懋堂、吴世科学八极拳。
11岁从黄林彪习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青龙等拳术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宣化剑(七十三剑)等,并系统地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及黄林彪等所倡导的通备学说。
1899年,马凤图当时12岁,拜盐山县黄林彪为师,习通背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青龙等拳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七十三剑(宣化剑)等艺。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所倡导的通备学说。
宣统元年(1909)以不第秀才资格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院。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燕支部”主要成员因为精通武术,胆气充盈,被推为铁血团成员,参与了许多秘密活动。奉同盟会之命,为对抗日本武士精神,同李存义、李书文、李瑞东等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教习。
1910年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等创办中华武士
师承渊源
马凤图先生沧州东南乡杨石桥人,幼学儒习武,承家学练家传劈挂、八极拳(起到打基础作用)。为深入探求八极拳、劈挂掌的奥妙,马12岁拜劈挂掌宗师黄龙潭的劈挂宗师黄林彪(1831-1907)习盐山左传劈挂。又到孟村问艺“春爷”吴世科习孟村老架子八极拳和大枪。为深造八极内场精要,拜罗疃“神枪”张景星(拱辰)(1843
-1924),成为张景星(拱辰)的弟子。跟随张师4年,同时得老师父黄四海先生(1829-1914)点拨,得师兄张毓衡、韩会清帮助,其艺大进。
一生培养、造就了大批弟子,其中入室弟子如王天鹏、刘靖国、边仙桥、罗文源、邸世礼、王伯温、方学礼、魏毓明、管其泰、徐雨辰、候瑞盛、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等,传播弥漫大西北五省,规模相当庞大。
身后评价
马自幼习文爱武。为深研八极拳底蕴,又请教于罗疃张拱辰。他旅居东北期间,与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结为金兰,他将劈挂、八极拳法传于东北,也将其他人之戳脚、翻子等拳法融于己身。
马凤图先生是劈挂、八极闯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黄林彪、张景星(拱辰)二位宗师的晚年重要传人弟子。
马凤图先生客居大西北40年,以“盐山劈挂”与“罗疃八极”为核心,创立“马氏通备武学”,
马在西北,曾任县长、军法处长、专员、代理厅长、省府顾问、政务委员等职、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国民政府卫队教练等职务。
解放后,他留在西北,始终注意中华武术的研究和发展。他以“通备劲”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拳术熔铸于一体。以沧州“五十五图”之棍法为粗架,吸取西北乡土之棍、杆法,创编独特的“风磨棍”。
武术观念
马凤图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所以冠以“民族形式”是因武术有其丰富的内涵,武术的发展,必适应社会条件之变化。他追求众多武术门派各从其类的归一趋势,打破门派壁垒,由小块块向大块块发展。他极力提倡文武并重,以德为本。他的武术理论,尚存20万余字手稿。
1953年11月有《八极拳三字经》之作问世,《三字经》一开头就写到:“八极拳,吴钟传;枪中王,庆云县;庄科村,树教范。师张公,礼超凡。”
马凤图先生在武术传承上不保守,注意与人交流,他认为前人先贤的经验和技艺要与时代结合起来,这样会促进武术的更好发展。
宣统元年(1909)入天津北洋高等师范专门学校。次年,受同盟会燕京支部之命,与叶云表等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总教习。1912年赴东北,在沈阳结识了“奉天三老”——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螳螂拳名家程东阁,并结金兰换艺之谊。其间,向郝鸣九和胡奉三学翻子、戳脚等拳艺,向程东阁学螳螂九手、八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