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马建忠简介

马建忠

(清末外交家、学者)
更新时间:2019-11-10 15:24

马建忠(1845.2.9-1900.8.14),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马建忠还是韩国国旗的设计者。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马建忠

别名:眉叔(字),乾(别名),斯才(学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镇江府丹徒县

出生日期:1845年2月9日

逝世日期:1900年8月14日

职业:外交家、学者

毕业院校:政治私立学校(巴黎政治学院前身)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著《文通》,开中国语法研究之先河 “烟草税第一人”

代表作品:《适可斋记言记行》、《文通》

家庭背景

2

马建忠,1845年2月9日(清道光十四年)生于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一个天主教家庭。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兄弟中排行老幺,有四兄一姊。二哥马建勋早年受曾国荃拔擢,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从小学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科举。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海躲避战乱。马建忠与四哥就读中西学并重的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CollegeofSt.Ignace),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后与其四哥同为该校首届毕业生。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刺激了少年的马建忠,对那些“绝口不谈海外事”的士大夫非常不满,“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他搜寻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如痴如醉地研读。又入耶稣会在上海设立的初学院作修士,继续学习法文、拉丁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生平

3

1844年(清道光十四年)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字眉叔。少年时代一再随家迁徙,后定居上海。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抛弃科举道路,专门研究西学。

1870年(同治九年),经二哥马建勋引荐,佢也成为李鸿章的幕僚,随办洋务。因为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他受到李鸿章的赏识。1870年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吸纳某些政治、经济学说。他们反对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876年(光绪二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这年马建忠如愿以偿,考取公费留学法国,研究西方各国文字。他一边读书,一边兼任驻法公使馆的法文翻译。由于有了两份收入,不但学业无忧,而且有了余钱养家。

1877年(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事迹

4

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建忠周游了英、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这一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贡献

5

学术思想

马建忠主张废除厘金,收回关税主权,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营工商业,致力推行洋务,并称许西方议会制度。同时建议开设翻译书院,提倡国人多学洋文,汲取外国科学文化知识。

烟税第一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封建保守的统治阶级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外国的“利器”对中国“自强”、“求富”的重要性,于是纷纷筹办洋务。在筹办洋务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提出了征收烟草税的主张,这个人便是马建忠。

马建忠长期奔走域外,经常写一些文章,论说古今中外的兴衰事,并在1897年将其结集为《适可斋纪言纪行》。在其中一篇名为《上李相伯覆议何学士奏设水师书》的文章里,他提到建水师筹款的第二项建议时说:“水烟、旱烟饥不可粟,寒不可衣,前明本在例禁;近日吸者,不论男女,十有六七。统计天下户口,扯计大县不下百万,中小者约五六十万。每县吸食以十万人计,每人日捐钱半文,一县得钱五十千,一年得钱一万八千串……西国重征旱烟而不征食盐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著作

6

《适可斋纪言纪行》,认为“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提出对外通商是“求富之源”,认为要发展对外贸易,就必须发展新式工业和农业,争回关税自主权。还主张由“商人纠股设立公司”来兴办新式工商业,反对洋务派的垄断政策。

《马氏文通》,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勘旅顺记》

学术评价

7

19世纪末,曾在法国留学的马建忠,借鉴拉丁文的语法研究古代汉语,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马建忠是一个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站在时代前列、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他虽然生活在洋务派的圈子里,思想却达到了维新派的高度,是同时代最激进的社会改革家之一。

梁启超在《适可斋记言记行·序》中称赞马建忠:“每发一论,动为数十年以前谈洋务者所不能言;每建一议,皆为数十年以后治中国者所不能易。嗟夫!使向者而用其言,宁有今日,使今日而用其言,宁有将来。”

史家称,马建忠是最早承认“西方人在道德上既非禽兽,在文化上又不是夷狄,因此就能与中国人平等相处”,而抛弃了“中国中心主义”的士大夫之一,也是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外事专家和(比恭亲王、李鸿章等)“次要的改革派”之一。

马氏家谱

8

马岳熊(马松岩):医生,商人

妻子:沈氏

马建淑

朱朴斋:

原配诸巷沈氏,一子

继妻诸巷沈氏,生一子后于1859年去世

四子:朱信生,负责大通轮船公司

妻子:董贵民

子:朱鲁异

子:朱麟生

朱季琳

妻子:宋玉

父:宋书荪(买办)

次子:朱盎生

三子:朱怡生

七子:朱洪声,神父,徐汇中学教务长

马相伯:耶稣会士,教育家

妻: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