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远达简介

张远达

(武汉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19-07-21 08:49

男,武汉大学教授。1914年12月19日诞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85年7月24日在武汉病逝。研究方向为群论及数学教育。著有《有限群构造》一书,该书为第一部由国人编写的群论方面的专著。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远达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湖北省

出生日期:1914年12月19日

逝世日期:1985年7月25日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有限群构造》

简介

2

张远达是一位致力于群论研究的数学家.他的专著《有限群构造》,较系统地阐述了有限群构造理论的最新成果,在国内颇有影响.他还发表了10多篇论文,主编出版了近10本数学科普读物.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数学人才.曾当选为湖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人物生平

3

张远达幼年丧母,由继母抚养成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经营米业的商人.10岁那年,父亲将他从湖北汉阳蔡甸带到武汉读私塾,后到汉口一个教会中学(名博学中学)读初中,又进汉口私立江汉中学读高中.

高中刚读了一年,他父亲因病去世.那年张远达才15岁,家庭经济日渐困难.他的祖母,意欲要作为长孙的张远达辍学经商,继承父业.张远达既酷爱学习,又关心弟妹的前途,对于辍学经商这一重大抉择犹豫不决.老师见他好学专攻,很有培养前途,鼓励他克服困难,坚持学下去.张远达和他祖母采纳了老师的意见,决定留汉继续读高中.祖母让他叔父负担张远达一家的生活.

读高中那几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气焰日渐嚣张,武汉人民的抗日情绪日趋激烈.张远达所读的高中江汉中学系日本人办的学校.为抗日,他和师生们时常罢课,坚决向当时的湖北省教育厅请愿,要求转学.湖北省教育厅不予支持,激起了同学们的义愤.张远达和爱国同学齐心协力的力争,得到社会舆论

展开阅读全文 ∨

有限群的研究

4

有限群是代数中的一个古老分支.世界各国仅在二战后期几年中断过群的研究,但不久又恢复了对它的探索.而在我国,对群论的研究相当薄弱.1955年秋,张远达被派往莫斯科大学进修.他毅然决定改变研究方向,师承库洛什(А.Г.Κурош),研攻群论.1956年夏回国后,他又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群论研究.1957年返回武汉大学数学系继续担任系主任后,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究群论.1956到1963年,他先后发表了论文[1—4].这些论文及其后续文章,在超可解性与幂零性的关系、群阶对超可解性的影响等方面推广或改善了前人的结果.1965年,张远达决定系统整理研究成果,撰写专著《有限群构造》,并拟定出了写作提纲和研究计划.没有想到,“文革”开始了.

在“文革”中,作为系主任的张远达也就成了“横扫”的对象,被不公正地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他多次遭到批斗、游街、身心受尽折磨.他的大女儿和夫人先后不幸去世.就

展开阅读全文 ∨

教书

5

一个是书,一个是人,有了这两个基础,就不怕中国的群论研究搞不上去.张远达决心在晚年把这两件事情办好.

科学的春天到来后,张远达完全可以乘胜摘取更加丰硕的成果,但他看到现代化建设急需培养大批人才,因而毅然决定把工作重点从科研转向教学.他对学生说,任何个人的努力都比不上一代接一代地向科学冲刺.

1978年,国家开始恢复培养研究生.按原订计划,张远达招收10名研究生.这个数目已经是够多的.但看完试卷,他眼里闪着喜悦的光辉,找到校领导.“这批考生不错,我要求增加招研究生的名额!”望着这位年逾花甲、体弱多病的老教授的清瘦面孔,校领导笑了起来:“怎么,指导10名研究生,还不够您忙的?”

一名导师一般指导四五个硕士生.现在,他超过一倍,还挑着数学系系主任这副重担,怎么能往这个老教授身上再加任务呢?张执著地申述自己的理由:“现在,国家缺的就是人才,多招收一个,不是多增加一份力量吗?”他的意见一直反映到教育部.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

晋升为教授

6

“文革”中,他虽然被打入社会的最底层,但仍然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为担忧.粉碎“四人帮”后,国家重新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道.他再次看到了中国的希望.1978年2月4日,他再次写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实现“把晚年全心全意地贡献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宿愿”.1978年,武汉大学恢复了张远达的数学系主任职务.1979年初,张远达双喜临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晋升为教授.

武汉大学数学系是一个大系,全系教师110多人,有5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不少外来的进修教师,课程不少,此外还担负着全校两千多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课头达到三十多个.

“十年动乱”给教育战线留下的后遗症在数学系反映出来.有的教师认为科研是输入,教学是输出,只愿搞科研,不愿承担教学任务.部分青年教师不安心讲基础课,希望讲选修课或出国进修.张远达一上任,便到教师中去走访、调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他在全系教师大会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7

了解张远达的人说:“他,从不惜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他人.”

十年“文化饥饿”之后,许多青年人有一种求知的渴望.他们希望得到指点.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40多年的张远达,了解青年人的这种愿望,总是尽力去满足.

在校内,学生们找他求教,无论是在教室,在图书馆,还是在路上;无论是本系的,还是外系的;无论是他任课的班,还是他不任课的班,他都耐心回答.在校外,有些青年找不到人辅导,跑到张远达家里请教.1980年以前,他家只有两间小房,找他的人,有时挤满了房子.这些青年,不但在这里得到知识,而且得到动力.张远达的那股热情,温暖着他们的心,鼓舞着他们去追求高尚的目标.

有一次,张远达把一大包材料交给一个研究生代为转交他人.这个研究生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部书稿.作者是一位中学教师,寄来请张教授审阅.研究生一页一页往下翻,吃了一惊,在张远达审阅过的章节,原稿上的笔误,不合规定的数学表达方式,推算中的疏忽和错误,一一用红

展开阅读全文 ∨

对待荣誉、金钱、子女的态度

8

这常常是显示一个人心灵的“心电图”.心灵是美还是丑,都会在这个屏幕上真实地反映出来.

1981年,武汉大学派代表团去法国考察.代表团的名单中最初有张远达的名字.他看了后,主动推荐系里另一位青年教授替换他.有人为他惋惜:“这不仅是出国的问题.这样安排,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荣誉!”这话传到张远达耳朵里,他坦然一笑:“现在,我最需要的是时间!”

1980年,武汉大学根据有关规定,发给张远达超工作量奖108元.他想了想,把这个数分解为两个数:100和8.8留下,100交给系里.一些人不理解,张远达回答说:“许多老师,特别是中年老师,担子重,工作多,实行奖励是合理的.留下这八元,表示我举双手拥护这项办法.我是共产党员,多做工作,这是我的本分!”

常有作者慕名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他审稿.对于优秀论文,他总是向学术刊物推荐,为一些尚不见经传的作者鸣锣开道.1981年,一位作者来信表示感谢,还想请他推荐另一篇论文.信中提

展开阅读全文 ∨

患病及辞世

9

张远达患的是肠系膜淋巴恶淋肿瘤,自1985年5月18日住进医院后,本来消瘦的身体更加骨瘦如柴,而腹部以下又肿得令人目不忍睹.但他神志清醒,不愿别人为他担忧,从未因疼痛而高声呻吟一声.

朋友、学生、校系领导、亲属络绎不绝地赶往医院看他.张远达与他们谈的总是三件事:工作、学习、后事安排.

7月20日上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黄训腾等赶往医院看望张远达.张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手上打着吊针.当黄关切地询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断断续续非常吃力地说:“我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还有5位研究生未曾带到毕业.”他语气殷殷地托请另一位教授接着带下去.接着,他又交待了代数研究生班和代数助教班的工作,还就系里中青年教师如何提高和干部的选拔培养发表了意见.

在谈到后事安排时,他挣扎着提高音量,气喘加剧了,但是口气坚决了,他再次强调三条:不要组织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遗体立即送解剖室作病理解剖,作为对国家的最后贡献.

7月18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