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邹汉勋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05
逝世日期:1854
职业:学着
生平
邹汉勋一生致力于舆地学研究,注重古为今用创新发展,并通过实地调查,以补古之不足,主张“知古期以用于今,知今期以稽于古”。他依据以经纬测绘地图的理论和方法,在《宝庆疆里图说》中提出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中宫(坐标);4、测日量,即作图以经纬度划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他还创造性地沿用前人绘制地图的诸种图形标志,并不断改进使之完善,如山用“叠人”;水用“双线”;道路用“叠点”等。他的博学多才,被士林尊称为“古之郑贾,今之江戴”;他的舆地学与当时驰名京都的魏源的经史、何绍基的书法并称为“湘中三杰”。乡谚赞曰:“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可见其当时的知名度。
邹汉勋年幼聪颖好学,"乡居苦书少,辄诣郡学借观,手录口诵,于天文推步,方舆沿革、六书、九数之属,靡不研究。"〈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本传》〉年十五六岁,佐长兄汉纪撰《
成就
邹汉勋一生著述宏富,时论湖南学者,船山〈王夫之〉之后,并推邹魏〈源〉,风流文采,倾动一时"。其舆地学著作,尤为世所重。他自己也曾以此为自豪,说要"使天下知吾楚复有绩学谈舆地之人在于草莽中"〈"致左季高孝廉"〉。在舆地学方面,他全面总结了前人以经纬度绘制地图的经验,不断丰富了西晋裴秀"制图六体"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任何地点都有其极高偏度,即经纬度,利用极高偏度就可以在地图上定出各府州县的位置,这个论述与今日测经纬度的基本原理相吻合。汉勋胞弟汉池、侄世治(字子翼)等应湖北巡抚胡林翼之聘,修《大清一统舆图》时就应用了上述原理,图成,世称精审,优于清康熙时的《内府舆图》。及其长孙代钓对此原理更加发挥,并采用西学,使"邹氏舆地学,遂屹然为天下重。"
著述
邹汉勋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五均论》、《读书偶识》、《水经移注》等30余种,共460余卷,多毁于战火,后人刊有《邹叔子遗书》七种传世。
故居
邹汉勋故居位于隆回县罗洪乡官树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邹汉勋之父邹文苏修建。故居座北朝南,总面阔71.85米,进深84.7米,总占地面积6085余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罗洪名儒邹文苏之妻吴珊瑚秉承父学,通晓古今地理沿革,吴氏及其六子汉纪、汉璜、汉勋、汉嘉、汉章、汉池,皆致力与地研究,号称“邹家七子”。其后裔邹代钧、邹永萱、邹新陔等,均为中国近代舆地名家,其中邹汉勋尤为杰出,被誉为中国近代与地学奠基人。他的博学多才,被士林尊称为“古之郑贾,今之江戴”;他的与地学与当时驰名京都的魏源的经史、何绍基的书法并称为“湘中三杰”。乡谚赞曰: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可见其当时的知名度。
故居所在地背倚苍翠山峦,面临开阔田畴,院前椿溪河象一条银练蜿蜒于阡陌田畴之间,景政鲜妍,风光秀丽,极富古代江南乡村韵味,故居四周“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