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赵俪生简介

赵俪生

更新时间:2019-07-09 21:34

赵俪生,教授。山东安丘人。1939年至1947年先后在乾州中学、西安高中、陕西扶轮中学、雍兴高级工业学校等校任教。后任河南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后出版着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赵俪生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山东安丘

出生日期:1917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2007年11月27日

职业:教授

人物生平

2

赵俪生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7年参加山西新军任营指导员。赵俪生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论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博得胡适的赞誉。1947年应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9年10月,在《新建设》上发表《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提出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史料的结合,是中国新史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从1953年起,赵俪生与夫人高昭一联袂从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次年就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着。以后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从探索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入手,赵俪生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研究专著:《中国土地制度史》,自成一家。

1991年离休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轶事

3

北京解放后,赵俪生被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在编译局他看不惯一些人的做法,给人

民日报社写了信,结果被另眼相看,最后只好辞职。当时中科院编译局要求他在五天内全家搬走。万般无奈中他向艾思奇求助,在艾思奇的介绍下,1950年秋到长春,在东北师范任教授。同年冬又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57年夏,赵俪生奉命到兰州大学任教。1958年被划为右派,被剥夺了教课、发表文章等权利。很快,兰大文科下马,赵俪生被并入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到山丹县农场接受“改造”。赵俪生的处境非常困难,不仅经常挨骂、挨打、罚跪,甚至有时三天不准吃饭。当他收到兰大江隆基校长让人发给他的电报,回到家中时,已经瘦得皮包骨了。如果不是那份电报,他有可能埋骨戈壁,见此情景,一家人抱头痛哭。

赵俪生被摘去了右派的帽子后,担负起中国通史的讲授。尽管讲课任务非常重,但赵俪生却丝毫没有懈怠。数千年的历史,仿佛活了一样,诙谐风趣,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兰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贡献

4

在1949年前赵俪生是典型的左派学者。他不仅全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山西新军并曾任营指导员之职,而且后来“卸甲读书”后也仍然以左派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治学所依的主要思想资源。先生自谓“平生不喜饾饤之学”,重视宏观研究和理论分析。在1949年前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中,赵俪生实属于贡献最大者之一。向达先生曾不无讽刺地称当时的新史学为“五朵金花”,即主要讨论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土地制度、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资本主义萌芽这五大问题。而赵先生对其中三朵“金花”都有很大贡献:对农民战争史他有公认的筚路蓝缕之功,土地制度史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第三朵即“古史分期”和社会性质讨论他也是其中“魏晋封建论”一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但是赵俪生出名的并不在于对“魏晋封建”的具体论证,而在于他对此说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关于“古代东方”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想所做的阐释和发挥。

无私有、却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5

《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早期作品

《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

《中国土地制度史》1953年起

《顾亭林与王山史》(包括《顾亭林新传》和《王山史年谱》二种)1987年

《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赵俪生先生80寿辰纪念论文集》1996年

《篱槿堂自序》1999年

《赵俪生文集》(六卷本),2002年荣获2004年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200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