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崇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01年9月20日
逝世日期:1969.01.06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
人物生平
1901年9月20日,刘崇乐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1920年,刘崇乐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农学土学位(1922年)、博士学位(1926年)。
1926年,刘崇乐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出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创办附属昆虫研究所并任所长。
1926年返国后至解放前历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东北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系主任以及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系主任及该校昆虫研究所所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昆明,并着手云南昆虫的研究。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校返京。
1949年,刘崇乐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主任。
1952年,刘崇乐调入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即昆虫研究所前身)。
1955年,刘崇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刘崇乐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1952年,美国在侵朝战争中悍然使用细菌武器,刘崇乐受命参加“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罪行调查团”前往中朝边境调查取证。他以精湛的学识和分折能力查获了美军撒播带菌昆虫,危害和平居民的种种罪行,向国际科学委员会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刘崇乐曾进行胡蜂科、瓢虫科、虎甲科、天幕毛虫、红蜘蛛及梨实蝇等分类区系及防治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专著四册、译著三册,并在国内倡导开展了昆虫病理及微生物防治、资源昆虫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获得了各方公认的成就。
50年代起,刘崇乐院士立足于昆虫学基础知识的丰富积累,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大发展的需要,在国内首倡资源昆虫学研究。他积极从事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应用和开发研究;进行寄生蜂、寄生蝇的利用,为中国综合治理农业、林业和园艺害虫作出了贡献,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
1955年以来,刘崇乐院士密切关注中国工业、国防的重要原料紫胶虫的研究。时值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禁运封锁,获
社会任职
刘崇乐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和《昆虫学报》主编。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
解放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解放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昆虫系系主任、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队长、云南动物研究所所长、云南分院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昆虫学报总编辑等职,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民盟中央委员。《昆虫学报》主编。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刘崇乐长期以来担任昆虫学报总编辑工作。
个人生活
刘崇乐在文革期间被横加诬陷打击,进行百般的凌辱和迫害,在长期的摧残下,久病不得医治。当时年近七旬的刘崇乐患有严重糖尿病,全身浮肿,步履蹒跚,但仍被押解去农村参加三秋劳动。
刘崇乐的妻子施慧元女士老年时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在美国康州美弗尔的一所养老院舒适渡过晚年生活时光。他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小儿子刘彭业不明不白从物理所大楼坠楼身亡。
刘崇乐和他的哥哥刘崇宏都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在生物系任教,而刘崇宏是历史系教授。他哥哥决定赴台湾,认为他搞的东西对共产党不会有用。而刘崇乐毕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对共产党新中国有好感。在决定是否留下来有点拿不定主意。刘伯母想起她的外甥何祚庥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去征求他的意见。当时的地下党员何祚庥当然劝他们留下来。而刘崇宏到了台湾,为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人们一直很敬崇他,他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才去世。这也就是为什么刘伯母后来在平反之际,六十多岁时只身一人到了美国,千辛万苦最后把
人物评价
刘崇乐培养了一批中国早期的昆虫学人才。刘崇乐院士一生热爱昆虫学研究。早期以胡蜂科为主要对象,中后期侧重于瓢虫科和寄生蜂、寄蝇、蜘蛛的研究。他刻苦好学,知识渊博、精通外语、广收昆虫文献并极有研究。他学风严谨、做事认真,严于自律又诲人不倦,受到同仁的普遍敬重。在其一生的教育、科研生涯中,著述甚丰。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53篇,撰写学术专著6部,译著2部。刘老学识渊博,中、英文字精炼,长期担任着《昆虫学报》的主编。他对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观点比较明确,自己虽长于昆虫分类学,但科研不限于此而能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引导青年人开拓新的领域。
刘崇乐院士毕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初,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广泛团结同仁,为社会主义建设进言献策,身体力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飞机灭蝗、反细菌战、农林害虫防治、紫胶虫调查及资源开发系列工作中,以其深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