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汪家鼎简介

汪家鼎

更新时间:2019-06-14 11:32

汪家鼎(1919.10.18-2009.07.30),重庆人,中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家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汪家鼎早年研究流态化技术,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核化学化工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在液-液萃取设备的设计放大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将时间域最小二乘拟合法用于萃取柱中轴向混合系数的计算、由稳态浓度剖面和动态响应计算萃取柱中轴向混合系数和"真实"传质单元高度的方法等。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汪家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2009年07月30日

职业:科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称号(金牛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化学工程手册 第二版》、《溶剂萃取手册》

人物生平

2

民国八年(1919年)十月十八日,汪家鼎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汪家鼎考入北京辅仁中学就读高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回到四川老家参加高考,并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学习。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毕业,并留校任助教。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学习。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初,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专任讲师、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

1952年,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兼副系主任。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6年,与时钧、汪德熙等学者联名上书高等教育部,建议设立化学工程专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并承担筹建核化工专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成就

3

1958年,汪家鼎首先提出了“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与设备”项目,并参加领导了项目的实施,系统研究了萃取分离铀-钚-裂变元素、纯化钚工艺全流程的各个步骤和环节;研制了适用于强辐照和遥控的主体设备“抽压脉冲液流搅拌混合澄清槽”,提出了放大设计方法;研究成果为国家作出放弃“沉淀法”、采用“萃取法”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

1964至1966年,在工业部门的全面协作下,汪家鼎领导并参加了该项目的“热”室建设,完成了从元件溶解到取得合格钚-239产品的全流程“热”试验。这项成果为中国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工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基础和运行依据,使中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一举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后处理科技及工程人才。

20世纪60年代初,汪家鼎系统开展了脉冲筛板萃取柱中两相流动特性的研究,对国际上通用的Pratt公式提出了重要的修正,奠定了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基础。70年代后期,他指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4

汪家鼎学问精深,人格高尚(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评)。

汪家鼎长期从事核燃料后处理和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研究,胸怀大局,团结协作,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汪家鼎从教60余载,悉心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化学工程的学术界、教育界和产业界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是中国化工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汪家鼎言传身教,治学严谨,辛勤耕耘,80高龄仍亲历一线,指导研究生。他热心关注国内化工界年青科学家的成长,支持他们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线实践和历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中国化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促进了中国化学工程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清华大学)。

后世纪念

5

《汪家鼎励学基金》

“汪家鼎励学基金”是由清华大学党委原书记、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化工系校友陈希最早提议并率先捐款,由化工系和汪家鼎先生的家人共同倡议,在清华校友总会和清华教育基金会的积极支持下而设立的,第一次收到的捐赠总额已超过200万元。该基金旨在弘扬和传承汪家鼎先生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发扬清华大学“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精神和文化,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奋学习,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化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