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肖虎简介

张肖虎

更新时间:2019-06-05 07:35

张肖虎教授(1914-1997),前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指挥家。生前历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顾问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音乐工作室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倾毕生心力与才智,求索、耕耘、开拓、创造,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肖虎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武进

出生日期:1914

逝世日期:1997

职业: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土木系

主要成就:管弦乐《苏武交响诗》等 民族舞剧音乐《宝莲灯》等 钢琴协奏曲《梅花新咏》等 歌剧《木兰从军》等 歌舞剧《海盗船》,《刘胡兰》等

代表作品:著有《五声性调式分析》,《乐学基础》等

人物生平

2

张肖虎先生祖籍江苏武进,1914年农历二月初一出生在天津,自幼进取好学,有广泛艺术兴趣。1926年考入南开中学,除各门功课均属优秀外,还进一步发展了他在艺术尤其是音乐上的天赋,拉二胡,弹钢琴、吹竹笛、唱昆曲,并学会了六弦琴、萨克斯。在南开五年,他深受五·四后新思潮和黄自、赵元任音乐思想影响,树立起科教救国、艺术救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在此后的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总是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艺术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1931年张肖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他从在京的清华、燕京任教的中外著名教授那里系统学习了指挥、作曲等课程,并成为清华管弦乐队、军乐队的队长和学生指挥,同时创作了声乐曲《声声慢》和五重奏《极乐吟》,从此开始了他集指挥、作曲、演奏、研究、教学于一身的全方位音乐家的漫长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张肖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理论作曲教研室主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燕京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作品

3

张肖虎先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在创作上,他要求高格调、高气质,并贯穿着继承传统、借鉴西洋、发展自己民族音乐艺术的指导思想。1933年的《声声慢》,采用五声性和声语言,是他民族追求的开端。此后六十余年,创作的歌剧、舞剧、管弦乐、协奏曲、室内乐、民乐合奏、独奏、大合唱、独唱,直至群众歌曲,为表演、朗诵及话剧配乐,为中小校歌谱曲等等,其数量之多,已难胜计。但其主要作品如《苏武》(交响诗体裁的管弦乐、钢琴加合唱作品)、《木兰从军》、《松梅风雨》(歌剧)、《海盗船》、《牧人悲歌》、《抗美援朝》、《珠穆朗玛展红旗》(歌舞剧)、《宝莲灯》(舞剧)、《幻想曲》、《浔阳曲》(管弦乐)、《极乐吟》、《如梦令》、《阳关三叠》(室内乐)、《刘胡兰》(合作,三弦与乐队)、《长恨歌》(合作、舞剧)、以及器乐曲、歌曲等,都不难看出他在吸收欧洲作曲技法而又使用民族音乐语言、创造浓郁民族风格方面,所做的始终如一的宝贵探索和所

展开阅读全文 ∨

成就荣誉

4

1936年毕业留校任清华音乐室助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因家有老母未能随校南迁。在天津这一时期,他开展了广泛的音乐活动,创办了音乐专修院,青年会音乐专修科,音乐学社等音乐教育机构,他先组建并指挥了天津工学院管弦乐队、天津跃华中学合唱团、青年会合唱团等。他把众多的音乐人才聚拢在一起,从事艺术活动、培养艺术新人,并用演奏演唱古典名作和渗透者正义与反抗情绪的新作来抒发爱国情怀,抵制敌伪文化。他指挥演出了包括亨德尔《弥赛亚》在内的巴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李斯特、瓦格纳、威尔第、比才、黄自等中外著名作曲家的交响乐、管弦乐,大型声乐作品等;同时创作和演出了他自己的作品,如交响诗《苏武》、歌剧《木兰从军》、《松梅风雨》、神乐大合唱《圣诞曲》等来表现自己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交响交响诗《苏武》由曲作者指挥首演于天津,听众含泪聆听,纷纷给作者来信,表述听了交响诗《苏武》后“爱国之心油然而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评价

5

张肖虎先生作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同时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材教法诸方面,都提出了系统的主张,并在教学中身体力行;他讲授过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指挥、歌曲作法等多门课程,并独辟蹊径,多有创见;在学者中高屋建瓴、厚积薄发、要言不烦,亦纯然大家风范,这正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教学中主要不是给他们(学生)什么,而是把他们引导到名家名曲面前,让他们到那个环境中去,为他们提供发现和发展的无限天地。”斯人斯言,垂范可师。

张肖虎先生曾说过:“创作是抒发感情,教学是传授知识。而人的价值就是无私地奉献知识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