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宝煦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2.11.18
逝世日期:2012.1.21
职业:政治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国际政治分卷)等
职位:中国政治学会顾问等
学生:王浦劬、俞可平等
简介
赵宝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亚非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政治学评议组副组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政治学基金组组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香港《中国研究》学刊主编,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执行局委员、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国际政治分卷)主编。
经历
1922年11月18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庭里,自幼随父亲读书识字,10岁才入小学插班读书,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几次辍学。贫困的岁月里凭着勤奋刻苦取得优秀成绩,从初三到高三连续4年考得第一名得以免交学杂费读完高中。
1943年冬,为了追求光明,赵宝煦毅然逃离日寇占领下的北平,穿过日寇封锁线,辗转千里来到当时的"民主堡垒"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化工系就读。一年后转入政治学系,师从张奚若、钱端升等老一辈著名政治学家。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复校。遂回到北大政治系继续学业,1948年毕业并留在政治系任教。
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北大撤消政治系后,调至新建的马列主义教研室讲授马列主义基础,并先后任教研室秘书、副主任、主任至1960年。八年的教学工作使他系统地认识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成为人生基本原则,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
1960年北大重建
成绩
赵宝煦教授涉猎很广而融会贯通,在政治学基本理论、中国政治、中国对外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和国际政治等方面皆有建树,成果累累。
在政治学方面,1982年出版了《政治学概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材。1983年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学术演讲集《中国政治学的复兴》,并被译成日文、德文、韩文在日本、奥地利和韩国出版。同年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1985年起正式招生,3年后培养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国内培养的政治学博士(俞可平与王浦劬,旧中国没有培养过政治学博士)。1985年在德国出版了《当代中国政治专题研究》。在国际政治方面,1985年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政治博士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学科博士生导师。
在国情研究方面,白手起家,1988年在北大创办了跨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及咨询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亲自担任中心主任。针对学界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盛行的严
个人品质
赵宝煦教授从不以营造个人象牙塔为荣,始终把自己的研究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运用政治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发展急需的政治、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无论是著述还是演讲,"文以载道"的强烈使命感溢于言表,满腔赤子之情化作大量艰苦具体的实际工作而富有成效,显示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和杰出学者的高尚情操。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特别强调教书育人,为培养青年后学竭尽全力。平生淡薄名利,实事求是,保持着一代知识分子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可贵学风。温良敦厚,平易近人。能书善画,诗文俱佳。1993年离休。2005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与时俱进,壮心不已。
关于和谐的论述
2009年11月8日上午,第五届北京论坛“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政治学资深教授、中国政治学会顾问赵宝煦作了发言。银白的头发、锐利的目光、清晰的思路,以过耄耋之年的赵宝煦教授带病与许多他的学生辈学者一起参加了“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分论坛的讨论,并发表了题为《“和为贵”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学术演讲。他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一致以来遵循的理念。“和为贵”首先产生于尧舜时期,后来的儒家、墨家、法家都倡导和谐社会,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他同样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和为贵,就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墨子·非攻》要求平等、和平的关系。因此和平不是一方面束手就擒、不抵抗的关系,而要实现正义、公平的和平。”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之所以提出,是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飞快发展,特别是经济迅速起飞,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上一系列经济、
逝世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原系主任、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原所长,我国著名政治学家赵宝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月21日凌晨4时37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世长辞,平静走完人生旅程,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