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范敬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
出生日期:1931
逝世日期:2010年11月13日
毕业院校:上海圣约翰大学
人物生平
1931年,范敬宜出生于江苏吴县,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第28世孙。少时的范敬宜天分颇高,却又体弱多病,是家人的宠儿。他7岁刚刚念小学一年级,抗日战争爆发,苏州遭日军空袭,在一片狂轰滥炸声中,范敬宜全家连夜逃至60多里外的光福镇,这个曾以邓尉山、香雪海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一夜之间成了人满为患的难民避难所。他们一家在棺材铺租到一间阁楼暂时栖身。不久,苏州陷落、家里被日军洗劫一空。大病初愈的父亲忧愤交加,吐血身亡。那一夜的情景范敬宜终生不忘:隔壁是鬼子烧杀抢掠后在茶馆庆功狂呼乱叫,这边是祖母和母亲搂着两个浑身颤抖的孩子,守着年轻父亲的遗体,不敢点灯,不敢哭泣。这样一直熬到天亮,才把39岁的父亲草草成殓。范敬宜将香雪海之夜的家愁国恨埋在了心底,自此,救国、报国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与信念。
1938年,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范敬宜跟随祖母、母亲与姐姐,一起迁往上海,与留美归来、终生未嫁的两位姑母住在一起。范敬宜即
社会兼职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中国范仲淹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研究方向
报刊编辑、新闻评论。著有《范敬宜诗书画》,这本诗书画集,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和高尚情操的写照。正如他在《满江红·赠人》词中所云:“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当日闻鸡争起舞,今宵抚剑犹望月。念白云深处万千家,情难抑。”这种茹苦如饴、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钦佩。
主要著作
《总编辑手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敬宜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敬宜笔记续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范敬宜文集》(总编辑手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人物轶事
范敬宜,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他满怀才情、半生坎坷:幼年失怙、由母亲、姑母一起抚养长大;他自幼体弱多病,不能正常上学,却以一年的小学学历,神奇般考上大学,并达到了诗、书、画三绝的佳境;他20岁大学毕业瞒着家里只身前往东北,与夫人相遇并开始了自己的新闻生涯,26岁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又被下放到最贫困的山区,直到49岁时才回到热爱的新闻行业。
从禀赋来说,范敬宜当是古人所谓“三绝”式人物——诗、书、画无不精妙。季羡林先生甚至以“四绝”称之,理由是:他还了解西方文化,“是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但范敬宜却谦虚地说,自己不是画家,不是书法家,更不是诗人,只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诗书画,“余事”而已。这虽是谦言,却也道出了新闻在他心中的分量。对于他后来一连串的人生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他自己则解释说,弃画而从新闻,是缘于自己从小对报纸的热爱,他的新闻情结竟能追溯到60多年前。说来话长,当时他休学在家,为
主要事迹
与《人民日报》
当地一位县委书记,偶尔路过范敬宜所在的公社,发现了这位颇为“面善”的年轻“右派”,就千方百计地把他借到县里农业办公室去工作,发挥他的长处。这期间,他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公社和大队。县委许多重要的报告、文件几乎都出自他之手。这段工作经历,使范敬宜对基层的了解远比一般人更深刻。
1978年初,全国政治形势开始好转,但“右派”问题还没有个说法。县委鉴于范敬宜的实际表现,在全国无一先例的情况下,冒着风险,大胆拍板,吸收他入党。为此,县委慎重地征求了全县所有公社党委和县委各部门领导干部的意见,最后由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成为全国“右派”入党第一例。在讨论范敬宜人党问题的县常委会上,县委书记明确表态:“我认真看了范敬宜的档案,研究了他10年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他不是‘右派’。我们吸收他人党,不违背党章。如果将来有一天形势发生了变化,认为我们做错了,我甘愿戴上高帽,挂着牌子去游街挨斗。那时希望你们都能
家庭生活
祖父范端信是范氏义庄和文正书院的主奉。父亲范承达是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与邹韬奋(当年名邹恩润)是同班同学,母亲蔡佩秋出身书香门第,曾师从章太炎、吴梅,她工诗词,擅音律,品格高洁。外祖父蔡晋镛是晚清举人,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是新式学堂——苏州草桥中学(今苏州一中)的首任校长,后来的文学家叶圣陶、俞平伯,历史学家顾颉刚,画家吴湖帆,都是该校第一期学生。
缅怀学者
2010年11月13日,著名报人范敬宜病逝。
“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这是范老生前说过的话。老人驾鹤西去,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让人称赞、让人敬佩。
范老之前姓范的著名记者,还有个叫范长江。范长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奔赴延安地区,采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而范敬宜老人,则是经历了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他用自己的新闻作品记载了改革开放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大变迁。
笔者作为新闻界的晚辈,每每为范敬宜老人生出尊敬之心、崇敬之情。他先是在辽宁农村采访报道,用细腻的笔触对比农村生活的变化,后来先后成为《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的总编辑。退休下来后,他又成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开始奖掖后进。
长在红旗下,沐浴着新中国的光辉。范敬宜的一生,波折坎坷,跌宕起伏。经历十年文革的浩劫,可以说是饱受磨难。然而,借助下放农村的机会,他能亲身体验农民大众的疾苦。淳朴、善良、诚实、乐观,这些都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