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鲍文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鄞县
出生日期:1916年5月8日
逝世日期:1995年9月15日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创造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
代表作品:《肥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学位:博士
曾任职务: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
人物生平
1916年(民国五年)5月8日,鲍文奎生于浙江宁波石碶镇。父亲经营草席业,置有房地产,家中生活较为宽裕。鲍文奎自幼勤奋好学,考入高中后,便开始对生物学发生兴趣,常与同学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问题。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夏他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39年(民囯二十八年),鲍文奎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由于颠沛流离,一职难求,他差点放弃所学专业。多亏金善宝教授的力荐,他有幸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得到了一份工作,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1942年(民囯三十一年),鲍文奎也于转到李先闻领导的细胞实验室。在1943—1948年间,鲍文奎与李先闻、李竞雄等联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5篇研究论文。
1947年(民囯三十六年)夏,鲍文奎由李先闻推荐,得到“美租借法案”的资助,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
1950年初,他预计进修将在夏天结束,就预订了回国船票,并购
人物成就
鲍文奎首创用“中国黑”等小麦品种作为桥梁品种选育小黑麦原始品系的方法,育成“小黑麦2号”、“小黑麦3号”,第二代矮秆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和“劲松49号”。
鲍文奎带领他的小组从1951年开始以稻麦为材料,以小黑麦为重点,全面铺开了多倍体的育种工作。同年11月初,他们把母本小麦、父本黑麦播种,次年春把扬花小麦的雄蕊去掉,用采来的黑麦花粉,一株株施给小麦,经过精心培育,结出了小黑麦果实。但是,由于普通小麦的雌配子有3个染色体组21个染色体,黑麦雄配子有1个染色体组7个染色体,杂交后代包括4个染色体组28个染色体,因此,杂种后代植株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能配对,是完全不育的,还不能称为种子。
鲍文奎把小黑麦果实盆栽起来,到幼苗分蘖时用0.04%-0.05%秋水仙精溶液处理,连续浸渍4天,使染色体加倍,终于在1953年获得了第一代有繁殖能力的小黑麦品系,还得到几个类型的新杂种。但培育的新品系种子不
社会任职
鲍文奎先后担任了中国遗传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农牧渔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获奖记录
1978年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人物评价
两眼炯炯有光,一副聪明相,是有天才的人,他对于数学有高深的造诣,不大爱说话,晚上9时至10时,拉拉土制的小提琴,等试验室人群散尽后,他就关起门来,开始念书,念到黎明时才睡。午前10时许起床,白天做些比较不用脑子的事。他读书是无所不读,真是博览群书。(李先闻评)
正直、爱国、勤奋、善于思考,是他的为人品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探索科学真理,是他的职业精神。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我国植物多倍体遗传和育种研究,他将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留给后人。鲍文奎正直、爱国、勤奋好学并善于思考的为人品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探索科学真理的职业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后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评)
鲍文奎数十年如一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拼博精神,在开拓我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结实率、饱满度等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使四倍体水稻和八倍体小黑麦的科研工作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出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