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何锡麟简介

何锡麟

(中共中央编译局原顾问)
更新时间:2019-05-22 13:39

何锡麟(1915.01.13~2013.08.07),男,原籍中国河南濮阳,1915年1月13日生于中国天津市军粮城。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翻译家、教育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原顾问。2013年8月7日20时35分,何锡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9岁。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何锡麟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天津市军粮城

出生日期:1915.01.13

逝世日期:2013.08.07

个人履历

2

1915年1月13日,出生于天津市军粮城,曾先后在南京金陵中学和北平汇文中学读书。

1933年秋,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34年春,在苏州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1935年6月,参与组织成立北平左翼青年大同盟(后改名“北平反帝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北平社联,任执委。

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北平社联书记、北平文总执委兼党团组织部部长、中共北平市委文委会委员、北平学委会干事会主席。

1937年11月,到长沙临时大学学习。

1938年3月,到抗大第三期学员班学习。同年5月,调入延安马列学院编译部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工作,后兼任延安女子大学教员。

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世界经济研究小组组长。

1943年春至1944年1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党报社论撰写、教材编写及翻译工作。

1944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教导主任。

1944年10月至19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作品

3

译有《马恩从书》中的《资本论提纲》(恩格斯著)和《政治经济学论丛》(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以及《列宁选集》第1、11、16、17等卷(1939年至1943年在延安解放社出版)。

社会影响

4

2013年8月15日,何锡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深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何锡麟同志的学生和生前友好分别致电或致函,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敬献花圈。

何锡麟同志病逝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到何锡麟同志家中对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央编译局领导贾高建、俞可平、魏海生、王学东、陈和平、杨金海,原局领导宋书声、韦建桦、顾锦屏等同志以各种方式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向何锡麟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并参加何锡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学者和干部职工,以及何锡麟同志的亲友、同事、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何锡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社会评价

5

何锡麟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20世纪30年代,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何锡麟主编了进步刊物《丧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93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何锡麟同志曾在延安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工作。1943年初,到中央宣传部工作,从事马列著作、特别是列宁选集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央领导翻译其他资料。1944年冬,调入中共中央外事组。在此期间,何锡麟从国外刊物中摘录资料,译成中文,编成《供您参考》,送中央主要领导参阅,受到肯定和表扬。延安时期,何锡麟同志主要翻译的作品有:《马恩丛书》中的《资本论提纲》和《政治经济学论丛》,以及《列宁选集》第一、十一、十六、十七等卷,为党的思想理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何锡麟同志服从党的安排,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对用马列主义指导教育工作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期间,何锡麟大力提倡用马列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