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长庆
别名:字筱轩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庐江县南乡沙湖山
出生日期:1829年
逝世日期:1884年
职业:将领
主要成就:平定太平天国叛乱;参与平定捻军的作战
谥号:武壮
平太平军
太平军转战安徽,吴廷香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年),战死庐江,清廷谕旨赐恤,赏云骑尉世职。五年,吴长庆袭职,安徽巡抚福济委其统领舒城、庐江团练。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
八月,会合诸军攻克太平军要地桃溪镇,击退上派太平军援军,毁太平军30余垒,升守备。十一月,安徽巡抚翁同书令其创办合肥东乡团练,以保合肥。翁同书因其护城效力,赏戴蓝翎。大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于华子岗,功加都司衔,赏换花翎。
咸丰十一年,奉两江总督曾国藩令,收复庐江,攻占三河。曾国藩即令其以所部500人,创立淮军庆字营。并亲手书写“忠孝坚定,不可挠折”八个大字,赞其“忠孝”,以励庆军将士。不久江苏郡县被太平军攻占。曾国藩令其随福建延建邵道李鸿章赴援上海。吴长庆首战虹桥取胜,次克柘林、奉贤、南汇、川沙、金山,击退宝山太平军强悍援军。战后叙功,以游击留江苏补用。
同治元年(1862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令其回
转战平捻
太平军基本平定后,捻军复起。吴长庆率马步队11营随李鸿章前往镇压,进剿于河南内黄、滑县、浚县、山东临邑、德州、直隶宁津间。同治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捻军张宗禹部转战至宿迁埠子镇一带,吴长庆与总兵王占魁、况文榜各率所部,夜袭捻军营垒,斩获捻军70余名。五月一日黎明,复由旧河堤内外分路夹击,毙捻军甚众。同治六年四月十一日,东捻军转战至应山县境,伏击清总兵杨鼎勋部,吴长庆率队往援,殊死战斗,将东捻军击退。同治七年五月四日,西捻军突破李鸿章运河、减河之守,转战阳信、海丰等地,向南转移。吴长庆飞赴吴桥拦截,狂杀捻众,致使西捻军遭受巨大损失。东、西捻军殄除净尽后,清廷赏吴长庆穿黄马褂,换瑚敦巴图鲁名号,并正一品封典。时曾国藩再督两江,以宿迁、徐海地处冲要,民俗强悍,常有发难,需良将镇守,乃疏准吴长庆率所部防守徐州。
同治八年,潘鼎新军因争粮饷发生哗变。水陆两路数千人,蔽河而南。曾国藩令吴长庆前往查办。哗变士卒
督防东南
同治十三年,日本在台湾寻端肇衅,清廷令其添募庆字4营,筑江阴、江宁炮台,加强长江防务。时六合乡民,因漕粮负担沉重,聚众哗诉,沈葆桢令吴长庆速往处理。他只身乘单骑,一夕至城下,将主谋诱至,许其不死,然后好言说服,立散其众。吴长庆以为,“江宁漕粮之重,同于苏、松二府,而六合与贼(太平军)相抗最久,被害亦最酷,今二府减漕粮五十四万,而江宁如故,富者且为能纳,则贫者流亡日多……宜奏请减之。”沈葆桢深感言之有理,因有请减江宁五属漕粮之奏。
光绪元年(1875年),叙功授直隶正定镇总兵,沈葆桢疏请留防江南,从缓赴任,清廷如所请行。光绪二年,宁国府(今宣城地区)天主教徒白会清、黄之绅、杨琴锡等,以教会之名,陵暴乡里,诱匿少妇,恣其淫虐,激起民众愤慨。乡民万人,奋呼云集,用木棍将黄之绅、杨琴锡打死,放火烧毁教堂,白会清仅以身免。他挑动西洋教士构讼,为黄、杨二人报仇雪恨,衙门到处抓人,民众疑惧不安,沈葆桢又遣吴
平乱朝鲜
光绪八年,朝鲜禁军叛乱,进犯王宫,杀戮大臣,王妃失踪,并火烧日本使馆,杀害使馆人员,日发兵干预。中国驻日使节黎庶昌电告北洋大臣张树声,遣兵轮3艘前往按治。但所派兵轮驶抵仁川停在日轮后部,士气沮丧不能济事。清廷闻奏,即令吴长庆率兵轮前往。七月,军抵南阳府。日使挟兵前来谈判,因条件苛求,谈判不成,愤愤而去。吴长庆当机立断,先占王宫,日使悔,乃就盟。庆军入王宫时,其为首分子朝鲜王父大院君李昰应正在造兵聚党,扩大事态。吴长庆将其诱至,笔谈及暮,力劝不听,即挥队将其拥赴南海口,安置在登瀛洲船上,送往天津。第二天击散乱党,迎复王妃,将事态平息。清廷以吴长庆功最,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吴长庆驻朝2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
光绪十年四月,吴长庆奉命移防金州,闰五月病逝。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疏请优恤,付史馆立传,准于立功地方,建专祠,谥武壮,以其次子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