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桂林栖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黄梅县桂畈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1971年
职业:革命干部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人物生平
桂林栖同志,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1913年。早在14岁时,他就在家乡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儿童团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和中共黄梅县委书记、新四军第八大队政委等职。抗日战争的1939年,受党派遣,桂林栖同志来到安徽。自此,就与安徽及其安徽地方革命事业、人民事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先后在这里生活、战斗了整整23年。在这23年中,桂林栖同志曾参与了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担任过湖东县委书记、新四军七师独立营政委、巢无庐中心县委书记、白湖独立团政委、皖中地委副书记等职;在1945年至1948年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并巩固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皖西革命游击根据地,担任过皖西工委书记、地委书记及皖西区党委副书记等职;1949年在担任桐城支前指挥部总指挥时,以其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的胜利渡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先后
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在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桂林栖同志表现出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我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毛主席还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迫使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为了认真履行《双十协定》,我党同意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不包括豫北)等8个省区人民军队的根据地。我新四军七师从1945年9月起告别了数百万父老兄弟姐妹,分批撤出了皖江解放区。为了继续保持并扩大我党的影响,坚持人民革命斗争,皖江区党委经多次研究,决定留下立场坚定、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善于团结同志又有一定武装斗争经验的桂林栖同志,率领一支由七连、九连和一个手枪队组成的二三百人的精干队伍挺进到大别山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统治巢穴南京与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势十分重要。在新四军主力撤出后,
艰苦抗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董必武派遣,回黄梅发动抗日救亡运动,任抗敌后援委员会组织委员。积极组织了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商抗会等群众团体。
1938年,组建黄梅县少年抗日先锋队、黄梅县抗日总队第四中队、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等抗日武装,惩办汉奸,打击日寇。年底任中共黄梅县委书记。
1939年夏,任鄂皖地委副书记,兼鄂皖指挥部指挥长。旋调鄂豫皖区党校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赴皖中创建皖江根据地,凭着两把大刀、三支枪建立起白湖独立团。先后任庐江、巢湖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兼白湖独立团政委。开辟湖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9月,日、伪、顽对根据地实行联合“大扫荡”,桂发动群众,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利用多种形式配合主力部队战斗,重创敌寇,巩固皖江根据地。
坚持敌后
《双十协定》达成后,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从长江沿岸的几个地区撤退到苏北、山东解放区集中。1945年10月2日,华中局致电新四军七师和皖江区党委领导人,指示:“由沿江支队抽调对大别山区熟悉的3个主力连,留皖中地区活动。将来万一情势严重,亦可依靠巢湖、沿江及大别山为根据地,作分散游击活动。皖南与皖中坚持部队,应配备较高党政军干部,并留一电台,能经常保持与主力部队联系”。根据华中局的指示,皖江区党委和七师即决定白湖中心县委书记桂林栖留在皖中,领导皖中地区的敌后斗争;同时决定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沿江团二营教导员钟大湖与桂林栖会合,带领皖中的留守部队开展敌后斗争。
桂林栖、钟大湖的两支队伍会合后,在无为大孔家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沈博、朱振中等。会议决定将留下坚持斗争的部队合编为皖西大队,桂林栖任政委,钟大湖任大队长,沈博任教导员,朱振中任副大队长。
随着皖江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国民党反动派控制了多数城市,沿着
人物纪念
2013年8月9日,纪念桂林栖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杨多良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领导唐承沛、沈卫国、童怀伟,省级老同志卢荣景、孟富林、应宜权、陈瑞鼎、邵明、朱成林、季家宏、郑牧民等出席会议。
桂林栖同志1927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0年由团转党,建国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杨多良高度评价桂林栖为安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他指出,桂林栖同志的一生是革命和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坚持理想信念、追求实现中国梦的一生。要学习他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改革、不畏挫折的精神;学习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竭诚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密切联系群众,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学习他为发展安徽的文化事业,高瞻远瞩、倾心尽智,锐意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思想品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