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温鸣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梅州市梅县区丙村红光村
出生日期:1907年
逝世日期:1990年
职业: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中将副参谋长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人物简介
温鸣剑(1907—1991),名洪生,字明敬,号佐慈,广东梅县丙村镇红光村人。自幼聪明好学,酷爱武术。1925年在梅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革命思潮高涨,温鸣剑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某部指导员,参加第二次东征。1928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1930年转考入北平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参谋部中校参谋。后应国府陆军大学校长黄慕松的邀请,到南京任该校教官。在“陆大”,由学校保送到美国西点军校深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温鸣剑奉召回国任十八军六十七师副师长,参加长沙对日作战,立下战功,擢升少将师长。后因六十七师与新四军在补给上有联系,温鸣剑被调第三战区将校训练团任教育长。1939年10月升任国民党八十军副军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美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中国政府派温鸣剑为总部中将副参谋长,驻加尔
立志报国
温鸣剑,1907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井塘以实堂(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温生才的“胞衣迹”)。1925年正在梅州中学读书的温鸣剑为响应孙中山先生反封建反帝、民主共和的号召,考入了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毕业后,他参加过东征、北伐。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革命阵营的国共两党分裂内战,温鸣剑毅然抛弃少校官衔,离开国民革命军,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深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眼见日寇侵占我东北大好河山,还虎视眈眈我晋察冀、内蒙等地,于是他又一次投笔从戎,考入北平陆军大学第九期及兵学研究院进修,“志在竭尽所能,为国效力。”由于毕业成绩优异,留陆大任教。未几又荣获保送去美国陆军西点军校深造。他的同班同学魏德迈后来成为美国的五星上将。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了全民抗日战争。温鸣剑刚好结束学业。惊闻此变,乃喟然而曰:“大丈夫当横刀立马,为国为民效命沙场。”于是回国投奔抗日战场。初任上校旅长,龙
抗日名将
1944年4月,远征军开始滇西大反攻,很快收复了腾冲、龙陵,打通了中印公路(后又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收复滇西全境后,1944年秋,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要把能将温将军调回国内任青年军209师的中将师长,以训练新军,准备大反攻。于是温将军又回到福建,以上杭为中心,招募沦陷区的流亡青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从军,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没有国,哪有家!”等响亮口号,吹遍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各省区。1945年春,209师青年军成军之后,立即投入训练。严格的训练,崇高的爱国思想品德教育,为年青一代新军,创建树立了新军风气,新一代青年军人成了精锐之师。而且在中国抗日大反攻中显示了威力,在闽、浙战场上屡立战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温将军率领他的209师在闽、浙一带协助接收日军投降及遣散日俘、日侨回日,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甚得民望。全国人民期望战后能和平民主建
回国探亲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二期学生温鸣剑将军于1990年冬在瑞士去世,距今已有20年多了。
2003年的冬至前,温将军抗日时的贴身侍卫、旅台的钟先生回梅要去探望老长官的家乡——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井塘村故居耕庐。黄埔军校同学会梅州市联络组余立和梅州日报通讯员李顺松陪同前往。车到丙村镇耕庐,温将军的侄儿温协达和侄孙温湾祥、温文祥等家属已等候多时。座谈中了解到温将军生前的不少轶事,录以备考。
1980年叶剑英元帅通过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文化专员参赞廖练迪(现为嘉应学院法语教授),致函侨居瑞士日内瓦的温鸣剑将军,评赞:“温鸣剑将军是解放海南岛的功臣之一。希望他在适当的时候回中国大陆参观考察,继续致力振兴中华,为促进祖国台海两岸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贡献。”温将军原是叶元帅在黄埔军校任教时的学生,又是梅县同乡人,两家相距不过二十来里。
温将军接示后,欣然从命,整装回国探亲参观。第一次是1980年秋携夫人同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