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唐宗海简介

唐宗海

更新时间:2018-05-10 08:20

唐宗海(1862年~1897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光绪23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唐宗海

别名:唐容川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彭县

出生日期:1862年

逝世日期:1897年

职业:中医学家

代表作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

人物生平

2

唐宗海,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4年,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奉旨赴京后医名大噪,誉满京华。后寓沪上,当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

展开阅读全文 ∨

医学论述

3

唐宗海对于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的论述,多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从气血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他认为,阴阳是万物之本,在人身之中。阴阳的具体所指,即是水火,即是气血。气生于血,血生于气,阳气与阴血之间相互滋生。水火气血的关系,—方面强调其相互对恃,同时亦强调其相互维系。故在治疗气血水火的病变时,唐氏主张治血调气,调和阴阳。气血水火之间的协调,尚依赖脾土以为枢纽。他认为,人身之气虽根于肾中,但需依赖脾胃水谷之精微下输于肾,而后才能化气而升清降浊。对于血证的病机,他认为常见的血证不外两大类,—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血证的发生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又与人身气机运行、火热协迫、瘀血阻滞等有关。具体而言,影响血证出现的主要病机,除脏腑功能失常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者气机阻逆,血随气行,多见血证。二者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三者瘀血阻络,血失常道。因此,唐

展开阅读全文 ∨

血证治疗四法则

4

唐氏通过多种血证的治疗,摸索出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者。凡遇突然出血,在治疗时,首先应当使用止血之法。否则,血液溢出不止,会导致血脱气耗,产生不良后果。血证患者血止之后,其必然要有离经之血而未排出体外,这些血液留于人体之中,则形成瘀血。这些瘀血的停聚,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或壅而发热,或变而成痨,或形成结瘕,或使气血阻滞不通而刺痛,等等。还可以因瘀产生其他多种变证,甚至使新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再次出血。为了免除这些后患,唐氏主张于止血之后,应当消瘀,故将消瘀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二法。待血止瘀消之后,在数日或数十日之间,为防止血液再次潮动,须选用方药使血液得以安宁,故将宁血法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三法。血证患者,出血之后,其血必虚。血虚者其阴亦不足,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血虚则气无所依,亦可因之而亏。因此在血证后期,其血已止,亦未留瘀,而运用宁血法之后又无再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理论价值

5

唐宗海于学术上颇有创见。一方面,他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于血证深入探讨,颇有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他试图以西医理论来解释祖国医学,进行中西医理论的汇通,虽然限于历史条件、科学水平,未有成就,但其革新、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其血证治疗的经验和原则,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宁为良医不为良相

6

唐宗海为人熟知首先因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其次是因他的《血证论》。其实他更与众不同的是打破了历代儒医的传统生成模式——“业儒不就,因习医”。他是明清以来的大医家中,唯一中了进士的。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根据清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总之是功名的尽头,仕途有了保证。中了进士不任官的,实在少见。其同榜进士陈三立、邱逢甲、王垿等皆仕途显赫。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