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涤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1916年6月12日
逝世日期:2015年08月19日
职业:医学家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获得者 发明的“张氏阴茎再造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张涤生整复外科学》
人物生平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6月12日,祖籍无锡的张涤生在吉林长春市诞生。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4岁的张涤生进私塾读书,背会了四书五经,7岁进入无锡崇安寺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张涤生跟随父亲来到天津,转到法租界的西开小学读书,家在法租界同德里,张涤生有机会跟房东的大女儿学习英语。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张涤生的父亲因丢了工作回到无锡老家,张涤生又转学到连元街小学读书,1929年考入无锡县立初级中学。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张涤生考入私立无锡中学读高中,高中时代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成为张涤生的必读刊物。
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张涤生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加入了进步组织“南京学联”,参与抗日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涤生积极投身学生抗日救亡后援团,被委任为救护队队长。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学校西迁到成都华西坝,
主要成就
张涤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打破整形外科传统的医疗观点,指出必须把组织器官缺损畸形在形态上的修整和在生理功能上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两者结合起来。在张涤生的倡导下,整复外科扩大了治疗范围:各种先天或创伤所致的四肢畸形、颅颌面畸形以及烧伤畸形,均能得到整复和改善。
张涤生是中国第一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人。张涤生独创了治疗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方法,60年代中期,张涤生在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上作了锲而不舍的努力,创立了“烘绑疗法”的新概念,开创了中国淋巴学科之先河。1964年开始作吻合小血管游离皮瓣的动物实验,70年代应用于临床,是国内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
20世纪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大网膜游离移植加植皮治疗头皮难愈创面等手术,80年代首创“前臂皮瓣一期阴茎再造手术”。
张涤生在临床上开展了许多国内外首创性疑难手术,如应用肠段
社会任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第六、七届上海委员。
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通讯会员和荣誉会员、国际显微外科学会理事会员、国际颅面外科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会员和理事会员、国际淋巴学会终身会员、国际美容外科协会理事会荣誉主席。
1952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1955年,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颌面外科主任。
1977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1989年,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
2002年,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术会议主席。
2003年,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会议主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原院长、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原主任。
获奖记录
张涤生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28项,发明奖1项;并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人物影响
2006年6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协文化俱乐部丽都厅举行,“《神在形外-张涤生传》共同庆贺张涤生九十华诞、从医执教六十五周年,暨《神在形外-张涤生传》隆重出版。由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政协之友社组编,张涤生、王文虎、方孟梅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在形外-张涤生传》是一部介绍中国整复外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不平凡一生的纪实性传记。
人物评价
张涤生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深受人民的爱戴,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逝世是中国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工程院评)
“张涤生院士是中国医学科普的带头人,一生为读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上海《大众医学》资深编辑评)
张涤生教授的人生追求和献身精神,必将有力地鼓舞和激励青年学者投身于祖国的医疗科学事业建设,使医疗卫生战线涌现更多富有创造精神、造福人民群众的先进人物。(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评)
张涤生院士是中国整复外科的先行者、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强调创新、敢为人先,为壮心不已、后势绵长,识才重才、聚才育才,重视对外交流、接轨世界,为中国的整复外科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