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钱思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新野
出生日期:1908年1月9日
逝世日期:1983年9月15日
职业:科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伊利诺大学
代表作品:《立体化学研究》、《有机质在无体分析之应用》
原籍: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
人物生平
1907年1月9日 钱思亮出生于河南新野(淅川)。
1917年9月,入北京第二十五初等小学三年级。
1918年4月,转学至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1919年,初小毕业,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小学。
192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1927年6月,于南开中学毕业,9月考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1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同年9月获庚款奖学金,与吴大猷、张兹闿(钱思亮内兄)由沪同赴美留学。入美国伊利诺州伊利诺大学化学系攻读学位。
1932年6月,先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4年6月,再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具有旋光性的双轮基质变为非旋光体的速度》。由于成绩优异,曾被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PhiBetaKappa)协会会员。同年8月,钱思亮离美回国,应聘至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讲授普通化学。在北京大学期间,钱思亮以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启发性的讲课深受学生的爱戴,课堂内时常座无虚席,不少学生只好
主要成就
钱思亮早期著有学术论文“立体化学研究”、“酚类化合物之杀菌能力与其结构的关系”、“有机质在无机分析中之应用”等多篇,散见于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中,未能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他的主要成果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的品德和组织能力等方面也有不少可以为后人称道之处。
钱思亮既是一位化学家,又是一位教育家。他对台湾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任台湾大学校长近20年,以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注重教员的聘任和培养,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有计划地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员出国进修,同时不惜重金聘请海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或任教,以提高台湾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他非常重视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极力纠正轻视大学一年级课程的传统偏见,着手恢复“大一课程委员会”,以加强对大一教学的指导,同时还约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教授任教。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台湾大学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台湾的一流大学。
社会任职
在此期间,钱思亮任台湾“中国化学协会”会长,“中国科学振兴协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第三、四届评议员,“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后改为“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
个人生活
钱煦曾经在1974年被提名为院士,但钱思亮考量院士为社会名器、名额有限,因此四处反拉票,钱煦因而落选,但1976年又被提名并顺利当选,父子同任院士,一时传为佳话。
钱纯
钱煦
钱复
人物评价
长期在大学执教并担任教学行政工作。对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发展,尤其是后来对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担任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长多年,推动了许多新兴领域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扩展,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钱思亮任台湾大学校长近20年,他以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在台湾大学原有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使台湾大学得到很大发展,其中有不少经验是值得重视的。钱思亮清楚地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大学,教员是依靠的主要力量。于是他首先从健全台大的教员聘任制度着手,同时为了提高教员的学术水准,他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的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员出国进修,辅以重金聘请海外学者来校任教,使台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很快就得到长足的进步,并跟上世界科技与文化的潮流。其次他非常重视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极力纠正轻视大一课程的传统偏见。恢复了“大一课程委员会”,以加强对大一课程的指导,并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教授讲课
后世纪念
为纪念钱思亮对“中央研究院”多年来的业绩,“中央研究院”将该院化学研究所新建的一幢大楼命名为“钱思亮馆”。
在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前台湾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钱思亮诞辰九十九周年之际,台大十五日以学术演讲会的形式纪念这位已故的前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