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虞逸夫简介

虞逸夫

更新时间:2017-05-23 17:16

虞逸夫,别署天遗,江苏武进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官员,受聘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诗词协会顾问。三十年代即以诗文书法著闻于时,为大学者、诗人、书法家钱振锽、马一浮所称赏,著有《鹿野堂诗稿》。近年有书学论文多篇刊于香港《书谱》,台湾刊物亦曾连载《虞逸夫诗选》。《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收入诗作五首。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虞逸夫

别名:天遗老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武进

出生日期:1915年

逝世日期:2011年

职业:诗人 书法家

主要成就:书法艺术,考古研究

代表作品:《石门颂》、《杨淮表记》、《张迁》、《衡方》

生平

2

虞逸夫(1915-2011),别号天遗老人,万有楼主。1915年生。初读儒家书,中年于老庄玄学致力尤深,晚岁阅历既多,志在怡养,笃好禅宗义学之超脱,颇有发悟。外此无他玩好,唯以书法自娱。童蒙时即不喜馆阁书,以为学书当穷源竞委,洞悉古今递嬗流变之趋向,知所取舍,有所创获,方能摆脱凡近,自致远大。二十岁前专攻甲骨钟鼎之文,稍长,继之以秦篆汉分、章草,下及南北朝名碑妙迹而止,近又醉心于汉晋简帛书,朝夕临玩,参以新意,自成风格。早岁即以诗文受知于江南名儒钱振锽先生,称其:“下笔如倒三峡,真名世之杰,诗有干莫气,将来主持阳湖风雅,我不及见矣。”三十年代避寇西蜀时,与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以诗相唱和。马老称其“书法文辞俱美,论诗甚有见地,尊稿丽而有则,蔚然成家,四言铭诗尤有玄致,知其所存者益进于道矣。”观钱、马二先生之品题,可以概见其学养文采之一斑。前期所著稿本,已成劫灰。近年所作诗文,部分发表于台湾、香港

展开阅读全文 ∨

评价

3

虞逸夫先生早岁以诗文书法受知于江南大儒钱名山,少长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受教于“同党体”创始人之一的陈石遗先生,指授诗法。三十年代避寇西蜀时与马万里,谢稚柳等书画界名流交情甚厚,常与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诗相唱和。他的国学功夫堪称一流,马一浮先生曾著文称赞:“惠书文辞书法俱美,论诗甚有见地。”

虞逸夫先生的书法,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读他的书法,有着动人的书卷气,有着诗人的激奋之情。

少年时期的虞逸夫先生即以文才横溢而名噪乡梓。而立之年,其诗文已自成家数,名震一方。其驾驭文字的能力在当今湖湘艺坛罕有相匹者。他的诗,从天赋、气质来看,凡事敏感而易动情,从他所作诗句“百年前后谁名我,七尺形骸强认吾。”(《自题万有楼》)“薄酒解忧非小惠,残书娱老有深恩。”(《远游归来作》)“问天不语休饶舌,欲访无怀共往来。”(《天问》)中,足证虞逸夫先生的旷世才情。

代表作品

4

虞逸夫先生不论是作诗还是书法,常常有灵光一现的奇绝。他的书法“喜作分行,于《石门颂》、《杨淮表记》、《张迁》、《衡方》等碑最为用意。所临汉碑,每着意于其精神、意态,而不斤斤于点画。特别是他大胆地将极灵动、极随意的简帛书的笔意融于分书,使所作笔姿生动而气势雄健。其大字书更如黄钟大吕,声势夺人,风神焕发,最富艺术震撼力,其行草书先受钱名山先生影响,后又汇入马一浮先生之意趣及简帛书韵致,“行笔虽疾,但点画沉着,笔姿润清动、老练而洒脱。”(颜家龙评)

学习经历

5

钱名山的书法启蒙,是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初学欧阳询,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继学颜真卿、苏东坡,得雄浑雅健之貌;又喜王右军《兰亭序》,取其神韵和精致,而弃其形貌,复取倪元璐的奇崛之势。他早年的书法是以帖学为基础的,这也是当时士人必走的路子。但当清政府在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制度后,书法不再成为士人进化的“敲门砖”,加上当时阮元的倡导,包世臣《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的鼓吹,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大声疾呼,将社会变革和艺术创作一体观,推行“变法变体”的书法观,尊碑抑帖,这就大大的解脱了书法的桎梏。这政治的变革和书法的革命,无不影响着钱名山这位忧国忧民之士,他厌恶清廷保和殿取士的馆阁体,认为此学千人一面,失掉了人的个性,是没有价值可言的,于是他致力于汉碑和北碑。尤其是他归隐后,遍学汉晋北魏石刻名迹,博采兼收,自出新意,书风一大变,遂成一家之面目。

虞逸夫先生的学书之路,与乃师有很多相通之处。童蒙时即不喜馆

展开阅读全文 ∨

书法特色

6

虞逸夫先生的书法艺术,是以韵致胜的,这种韵致并不以精熟的技巧和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诗中所含蕴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现。书法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而虞逸夫先生的书法作品正是这种韵致的极品。

“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间获得快慰与满足。虞逸夫先生在《自题万有楼》中云:“万有楼高塞太虚,函天盖地外无馀。百年前后谁名我,七尺形骸强认吾。过眼繁华犹海市,忘心烦恼即真如。流光不住何今古,与物同归色本无。”正是这种精神性的高标,使他的书法艺术得以获得极高的成就。

遗墨展在长举办

7

2012年12月13日上午,由省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虞逸夫先生遗墨展在长沙市博物馆举行,以纪念我国著名的国学家、诗人和书法家虞逸夫先生。省领导和老同志刘夫生、谭仲池、沈瑞庭、唐之享、张树海、黄祖示,省政协秘书长欧阳斌出席。湖南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虞老先生的弟子汪涵主持开幕式并在纪念会上发言。社会各界人士700多人参加了当天的遗墨幕式和纪念会。

虞老的书法集已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诗文集已由中华书局出版。虞老生前念念不忘的那本《良心书》,已由岳麓书社出版,在遗墨展举行的同时对外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