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大中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
出生日期:1932年6月20日
逝世日期:1997年5月1日
人物生平
孙大中,1932年6月20日出生于威海,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解放不久,随经商的父亲到香港,就读于香港华南中学。返回内地后入南开中学学习,在地理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下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
孙大中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后来经商,母亲是家庭妇女。孙大中在家乡度过幼年,后全家迁居天津。新中国成立不久,孙大中随父亲到了香港,就读于香港华南中学。一年后返回内地,1951年毕业于南开中学,并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院系调整后入北京地质学院。
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在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任教。其间曾先后回母校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分别师从前苏联专家拉迪什教授和郭承基教授进修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
1952年,他参加了高振西先生率领的野外实习队,跑遍了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矿区,既实习又为筹建北京地质学院地质陈列馆采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和有关的研究。他在对中条山前寒武纪地质和深部地质研究中,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并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他对冀东的构造格架、地层划分、岩石演变和成矿规律进行总结,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论点。在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中,他提出太古宙地壳成熟度高,富大半径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强场元素,以大面积底板垫托作用形成的高级变质区为主,同时指出元古为垂直增长的网点位置的底板垫托模式,并指出其时空在全球的特殊性。
作为一个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他较早认识到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于研究前寒武纪地质学的重要性,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他认为,没有同位素地质学,特别是先进的同位素测年技术的配合,前
社会任职
1978年以来,他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3和第34届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通讯委员、投票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17项——“元古地球化学”中国工作组组长、92项——“太古地球化学”中国工作组副组长,太平洋科协中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一任会长。
人物评价
孙大中院士长期担任中国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并在有关的国际组织任职,为促进中国该领域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作出积极的贡献。在工作中和国际交往中,他有协作精神,平等待人,也平等待己;不人云亦云,也不强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