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澄清
别名:郭成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宁津时集镇郭皋村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1989年
职业: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
代表作品:《大刀记》
简介
郭澄清,男,汉族,原名郭成清(1931-1989)。山东宁津时集镇郭皋村人。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渤海军区青年干部培训班,后在小学任教。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宁津日报》总编辑兼广播站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曾任《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1988年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包括小小说)100多篇(结集40余篇),散文30余篇,诗歌400余首,报告文学30余,此外还有人物速写、评论、短论等,共计400多万字。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诗歌《北京太阳暖心房》、《铁头和骆驼的故事》、短篇小说《黑掌握》、长篇小说《大刀记》。
、《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作家之路
郭澄清是20世纪50-70年代主流文学的典型性高端作家。所谓典型性高端作家,就是最具有那个时代主流文学气质、特征,并具有一定文学影响的作家。由于意识形态的严格要求和规训,这类作家总是充满激情地寻求自我和时代的共鸣,最大程度将自己的感受溶入时代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之中。或者说,这类作家对“自我”这个词根本就无法接受,他们具有一种近乎天赋性的才华,能够压抑自己,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无间隔地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象征系统。这正如贺敬之区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一样。他们能够使“小我”变成“大我”。这种转化的能力也许和这类作家经历及其心理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从文学上看,这种主流高端作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在意识形态严格限制之下,他们达到了他们所能够达到的美感,并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这种美感。郭澄清就属于这类作家。
郭澄清是50年代初开始写作的,大体上可以算作是1949以
人物生平
郭澄清(1929-1989),当代著名作家,山东宁津县人。
1929年11月13日,生于山东省宁津县郭皋村。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工作人员。
1956年,任《宁津日报》副总编兼《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后历任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集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党组成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务。
1952年,郭澄清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
197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1976年5月,患脑血栓,半身瘫痪,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
1989年,郭澄清病逝。
他一生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作品有的被改编成电影、广播剧;有的被译成外文,介绍到欧洲各国。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其创作成就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他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委
人物作品
1、《大刀记》(1—3卷,长篇小说)1975,人文,山东人民2、《郭澄清短篇小说选》
《社迷》(短篇小说集)1963,百花
《公社的人们》(短篇小说集)1965,作家
《社迷传》(中篇小说)1965,中青
《小八将》(短篇小说集)1966,少儿
《麦苗返青》(中、短篇小说集)1979,山东人民
《龙潭记》(长篇小说)1985,人文
《决斗》(长篇小说)1987,中青
人物评价
郭澄清先生的小说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他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有着一种在深层的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凝聚的灵魂,一种对苍茫大地和勤劳朴实的人民的深情依恋的赤子之情。他的作品总离不开这块充满苦难和希望的土地,总离不开与他血肉相连的人民,总离不开希望谋求生活更加美好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强烈的精神促使他在创作中旨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人们的思想品格和心灵更加高尚,人与人之间更加真诚与和谐。郭澄清先生是时代之子,是人民之子。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走进郭澄清的艺术世界,感到时代的潮流奔涌而来,飞溅的璀璨的浪花,映照出现实生活的逼真的画影。
——选自任孚先《论郭澄清的短篇小说创作》
郭澄清是善于叙述“新国民性”的小说家在17年文学的格局中,他的文学叙述是对山西作家群与陕西作家群的综合。在叙述内容上他几乎与陕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着重于新时代、新人物的叙述,对于旧的因素和“中间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