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偰(xie),
别名:字伯商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海盐县
出生日期:1907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1968年7月15日
职业:经济学家、文物保护暨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柏林大学
主要成就:积极上书,保护南京明城墙
代表作品: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汗漫集
人物经历
朱偰,男,字伯商,1907年4月15日出生,浙江海盐人,著名财经专家、国学大师、文物保护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北京大学政治学本科毕业,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民国政府财政部秘书,财政部关务署副署长、署长,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
朱偰出身于浙江海盐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长子。朱偰自幼受庭训,精研文史,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19年入北京第四中学学德文,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入本科读政治,以史学为辅科,1929年毕业赴德国入柏林大学攻经济,兼修历史、哲学。
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方25岁,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次年任系主任,增聘
人物著作
朱偰先生是文化名人,有极深的国学修养,1926年8月,朱偰写了一论、再论《五言诗起源问题》刊于《东方杂志》,1930年写成50万言的《日本侵略满之研究》一书是国内研究东北问题的第一本专著。
其译作有《漪溟湖》、《燕语》等;小说有《泡影》、《怅望》、《流到人间去的红叶》等。他的文学作品(诗歌以外)有41篇(册),游记71篇,经济论文62篇,金融货币论文49篇,分别发表于《东方杂志》、《留德学志》、《国闻周报》、《国民公报》、《中央日报》、《财政评论》、《经济周报》、《外交评论》、《财政学报》、《申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则多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和《理论学习》上。《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解放后期间著有《南京的名胜古迹》、《中国人民开发台湾反对侵略斗争史略》、《郑和》、《玄奘西游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友谊
人物轶事
朱偰这位天资聪慧、才学过人的留洋博士,从踏上南京这片土地后,就把业余时间投入到南京钟灵毓秀的山水和历史中。
朱偰对南京的评价深刻而饱含热忱,在比较中国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后,他说:“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南京的六朝陵墓、庙观里坊、明代宫阙和南京城墙等,都是他视野所遍及的范围,并经测绘、考证、编撰出版了一批有关专著。在当时的中央大学授课之余,对南京的名胜古迹进行研究,亲自摄影和测量。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写《金陵古迹图考》,并在1000余幅画片中,精选320幅,另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图一考,文图并茂。接着又写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等专著。其中《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金陵古迹图考》二部专著,是图文并茂、一图一考、系统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遗存的第一部著作。
可以想象当年南京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