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葛宝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乐亭县
出生日期:1919年12月26日
逝世日期:2014年7月10日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国立中正医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98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全军著名骨科专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
代表作品:《矫形外科学》、《创伤外科学》、《腰腿痛》
性别:男
人物简介
葛宝丰,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为骨外科学,河北省乐亭县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曾任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主任、专家组组长,兰州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全军骨科专业组组长。国家和全军医学成果评委会会员,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顾问,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副会长,国际骨科组织和华盛顿骨科学会名誉会员。从事骨科专业50余年,早在50年代初即在国内开展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内固定术。对四肢和脊柱骨折,自发生机制、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以至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系列研究,发明创造20余项。1989年首先将异种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2004年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确定了西北地区居民骨密
人物经历
葛宝丰,世业农,7岁入乡塾。1944年霍乱流行,全村94户,病死104人。家中二嫂亦罹病,县中延来“名医”,到后手抓食盐一把,放入菜碗中,以沸水溶解后注入血管,俄顷病人死。当时居民对霍乱传染途径一无所知,病人粪便随地抛弃,苍蝇成群,官方无人过问。两年后其母患重病,延医求治,未明诊断,卧床半年而终。为偿还药债,卖去仅有的薄田数亩,此后父兄完全以耕种租田度日。葛宝丰在悲痛之余,遂立志学医,冀使他人之母和全国贫穷人有病都得到治疗。1936年毕业于昌黎汇文中学后,以特考奖学金人燕京大学医预系。在校期间,经济来源主要靠“工读”和奖学金。一年后七七事变,与同学数人伪装成学徒经上海、香港、海防流亡昆明,以全国统考第一名入中正医学院,适逢我国医学教育家王子玕,偕师生数百人,由赣迁此,依山傍水,建茅屋数百间于白龙潭畔,一时名师俱至,众生咸集,与上海医学院联合办学。抗日国军节节败退,昆明告急,学校经滇、黔、闽、
治学为人
葛院士学识渊博,基础理论扎实,经过多年的勤奋苦练,学得一手出血少、创伤小、显露清晰、下刀稳准的手术操作方法,代代相传。他在每次手术前都对手术步骤思考一遍,术后总是亲自包扎伤口,用手托住手术部位,放在推床上,送入病房,把肢体或脊背垫好才放心,正如他在诗文中所写“病房勤巡视,心系伤病员,每逢手术日,临床遇危难,如履薄冰上,如临深渊间,直至病情稳,心中始得安”。由于工作认真,医疗中很少发生问题。对发生的问题能很好地总结教训,在他的诗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昔在南昌时,我为住院医,袁家有幼儿,右膝患痨疾,久治不能愈,为其截肢体,不知除病骨,关节融为一,其姊守床旁,无语常哭泣”。“村女下肢痛,胫骨新生物,病理做活检,诊断骨肉瘤,瘤生胫骨干,边缘甚清晰,骨膜无反应,周围未波及,多为良性灶,不做细分析,只凭显微镜,截去一肢体”。“为此二三事,郁郁数十年,一上我心头,彻夜不入眠,良医如良相,庸医致疾残,终生引为
医学成就
修复大段战伤骨缺损
早在1950年,即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带血管骨移植,成功地修复了下颌大段战伤骨缺损。1951年首先引进了髓管内穿针术,并研制了“v”形钉和梅花形髓管内针,研制发明了梯形加压钢板,有效地解决了在骨科领域所存在的股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问题。1988年获国家医疗成果发明奖;和同志们一起研制了内固定钢板和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器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接活了热缺血59小时的断指和49小时的下肢,打破了所见国内外断肢(指)再植缺血时限最长的记录;在断指再生后淋巴管的再生实验中,首先发现了淋巴管的再生时间,并将再生淋巴管分为乱麻、麦穗和念珠三个类型。其中,有6项成果属全国首创,4项成果属世界独创。“十五”期间首先在国内外将异种骨形态形成蛋白应用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该成果于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行了“动与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实验”,提出骨折端的牢靠固定,使肢
医学建议
用中医正骨技术:救治灾区创伤骨折。葛宝丰院士四项建议如下:一.创伤骨折处理:除有手术适应征的开放性骨折以及合并大血管、神经损伤的四肢骨折,或挤压综合征,或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等外,其余的骨折均可采用中医正骨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或结合骨牵引(下肢),悬吊复位(脊柱)等中医疗法。二。准备充足的祛腐生肌散及生肌膏应对开放创伤术后感染、溃疡问题。三。准备接骨膏及中药内治应对骨折手术后骨折迟缓愈合或骨不连的临床问题。四。发挥针灸推拿技术及内外用药技术,应对脊髓损伤并瘫痪的康复问题。
感人事迹
一位女性患者住到了骨科,需要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这个手术机会,葛宝丰已整整等了15年。葛宝丰在中国率先完成淋巴管再生研究。这个手术做成功了,将填补中国淋巴管显微外科技术的空白。可是,刘兴炎医生说啥也没想到,葛宝丰把这个手术机会让给了他。这一年,葛宝丰57岁,刘兴炎27岁。就是这个在医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手术,奠定了刘兴炎攀登医学高峰的第一块基石。如今,他已经是“全军科技重大贡献奖”和“中国首届百名优秀医生奖”获得者。关键时候把年轻人推上手术台,在葛宝丰身上还有许多佳话。一位左手完全离断的女孩被送进医院,断手已经与身体分离54小时。葛宝丰和其他专家仔细会诊,认为完全可以再植,又一项值得载入史册的医学创举即将诞生。谁有把握做这个手术?首推葛宝丰。早在1950年,葛宝丰就在中国首次进行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手术。此后,他的断肢再植技术一直走在中国前列。葛宝丰带领手术组详细制定了手术预案,可临上手术台,
人物评价
葛宝丰至今发表医学论文300篇,著书立说7部,总计1000余万字。葛宝丰的专著获过大奖。他的《实用骨科学》已6次再版,一位医学界权威人士称这部专著“代表当代中国骨科医学最高水平”。但是,葛宝丰不为著书而著书,不为名利而著书,不为时髦而著书。一家出版社希望他总结一生从医经验,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树碑立传”。葛宝丰说,书可以出,但这部书不是那种“大部头”,而是能随身携带的“袖珍小册子”。在葛宝丰的眼里,“自己做了某一方面的工作,客观总结经验非常必要,但首先是实用性,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为了编这本小册子,葛宝丰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核对一个数据,他搬出几十年前的病例档案,戴着老花镜逐页逐行查找;为了集中精力,他甚至谢绝了国际骨科会议的邀请。有人劝他说编这本小册子,交给研究生干就行了,最后你审稿把关。葛宝坚持自己干过的事,还是自己给自己把关比较妥当。书稿呈人们面前,大家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位
主要论著
1葛宝丰.下颌骨骨质缺损之复杂管状植骨术.中华新医学报,1950,1(6):448~452.
2陶甫,葛宝丰,张天泽.髓管内穿针术.中华医学杂志,1951,37(1):29~34.
3葛宝丰.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对脊柱战伤后遗顽固性疼痛的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52,38(1):23~27.
4葛宝丰.脊椎离解和脊椎滑脱症.中华外科杂志,1962,234~236.
5葛宝丰,刘明华.落马骨折.人民军医杂志,1963,9:14~17.
6葛宝丰,张继增,李芹等.动与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医学资料选编,兰州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1964,4:50~53.
7葛宝丰,李芹,朱玉恩.梯形钢板内固定的力学分析和临床应用.医学资料选编,兰州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1964,4:45~50.
8葛宝丰,骺生骨软骨瘤,天津医学杂志骨科附刊,1964,8(1):57~58.
9葛宝丰.髋关节坐骨直肠窝脱位.中华外科杂志,198
出版专著
《矫形外科学》、《创伤外科学》、《腰腿痛》、《骨与关节肿瘤》、《实用骨科学》等7部,约千余万字。其中《实用骨科学》代表着中国骨科医学的高水平,已再版6次。所主编《手术学全集·矫形外科卷》获国家图书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译著有《椎间盘与椎间盘组织损害》等。
人物逝世
2014年7月10日15时20分,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全军著名骨科专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葛宝丰院士是河北乐亭人,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1919年12月出生,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9月入伍,1978年9月入党,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主治医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创伤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专家组组长、专家组名誉组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1987年出席了全军第二次英模大会,1989年被表彰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并参加建国40周年国庆观礼,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宝丰院士从医近70年来,累计救治患者17万余人。1951年,他在国内探索开展淋巴管外研究;1965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