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周廷儒简介

周廷儒

更新时间:2019-04-23 10:30

周廷儒(1909~1989),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副主编等职。30年代初,曾到大理及鸡足山进行野外工作。还参加嘉陵江考察队;参加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参加华南地貌考察。他与施雅风、陈述彭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在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中任中方地貌组组长,与人合作编写了《新疆地貌》一书。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周廷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新登县(现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

出生日期:1909年2月15日

逝世日期:1989年7月18日

职业:地貌学家,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国立中山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代表作品:《中国地形区划草案》《新疆地貌》

生平简介

2

1909年2月15日生于浙江省新登县松溪乡官塘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

1927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

1929年至1933年,由浙江省官费保送,进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地理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地貌学助教。

1935年至1937年,在杭州高级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完成他的早期区域地理着作《扬子江下游及其区分》,立论极具特色。

1938年,抗战爆发后转至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史地系,讲授自然地理。1940年至1945年,调任前中央研究院在重庆北碚建立的地理研究所,应聘为助理研究员,后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应复旦大学之聘在史地系任兼职副教授,主讲地貌学。在北碚地理所任职6年,主要从事开发大西北,对四川、青海、甘肃一带的国土、资源等方面作了实地考察与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946年至1948年,获中英庚款名额,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受“文化景观”学派创始人美籍德国学者索尔教

展开阅读全文 ∨

求学时代

3

青少年时期的周廷儒,生活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中。他的出世,给一个不算富庶的小商家庭带来了欢乐和苦恼。父亲的过早去世,使小学刚毕业的周廷儒,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不得不远离家乡到三四百里以外的一个教会中学去读书,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学业一直非常优良。为了贴补伙食费用,他利用课余时间,靠帮助教师批改低年级的英语作业和试卷来赚点钱,中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了工作。可以看到,在青少年时代的周廷儒,就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又激起他继续求学的心愿,他觉得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报效祖国。这时正值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在浙江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独占鳌头(在50名考生中,只录取5名),从此周廷儒走进了这所名牌高等学府。在外国专家(德国区域地理学家)克雷德纳和地貌学家潘塞、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朱庭祜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经常进行野外实习,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先后考察了广东、广西很多地方,特

展开阅读全文 ∨

职业生涯

4

周先生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又是一个勤奋进取的好学者。他从事地理教育和科学研究已有50多个春秋,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部分土地,写出了一批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和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时常强调要把书本知识学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除了讲授地貌学、测量学、中国自然地理等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带学生从事野外实习和考察工作,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锻炼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

解放初期,周先生与广大教师密切合作,结合工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出力。1951年,他参加了内蒙古地区的铁路选线勘察工作,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考察任务。1952年,他又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织的华南地貌考察队,这对周先生来讲是旧地重游,很快他就完成了华南地貌区划的考察任务。

1956年至1959年,周先生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中苏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贡献

5

开创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研究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身临其境地观察到大陆、平原、山脉和海洋的巨大变化是做不到的。地球发育史上,短暂的自然现象及其演变,虽不能亲见,但可从历史记载,地球本身的遗迹并借助于仪器、分析试验等手段,测出其全部过程。人们利用这些史料和实地考察所得的资料,推论出在以前的地质时期自然界的变化,重建过去的地理环境,这就是古地理。在了解古地理的基本概念。周廷儒说:“我在长期从事地貌、区域自然地理的考察和研究中发现,现代地表自然界的每一个特征,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如果不去查明它的全部历史过程,要想了解现代自然界规律的特点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知道现在。而只有了解现代自然地理过程,才能为预报将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因此,研究古地理不仅是为了了解现代,更重要的是为了预报将来。这种预报对于正确从事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实际工作,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阐明了研究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着作

6

《中国地形区划草案》,科学出版社,1956年。

《南疆塔里木河中游的变迁问题》,科学出版社《论文集》,1959年。

“中国第三纪与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0年,第2期。

“中国自然区域分异规律和区划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探讨》,科学出版社《论文集》,1982年。

“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分异”,《地理科学》,3期,1983年。

“新生代以来中国自然地带性的变迁”,《中国第四纪研究》,1985年,6卷2期。

“环境古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开展地理环境学预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88年增刊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