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尹达
别名:刘燿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滑县
出生日期:1906
逝世日期:1983
职业:考古学家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
主要成就:殷墟的发掘
代表作品:新石器时代,从考古学上所见到的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史学发展史
简介
尹达(1906年-1983年),原名刘燿,字照林,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史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中,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考古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人物生平
尹达(1906~1983),河南滑县人,毕业于河南大学。1932年,尹达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1937年底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任教,后在马列学院研究部等处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和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从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历史研究》主编。参与主持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馆工作,具体组织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一书的编写工作。
1979年和1983年,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初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尹达1931年即开始参加安阳小屯和后冈遗址的考古发掘,后又参加安阳侯家庄南地遗址和侯家庄商王陵区、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和大赉店遗址以及日
治学道路
尹达的治学道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这就是1982年4月在母校河南大学最后演讲中的八字概括语:“从考古到史学研究”。1954年4月梁思永在北京病逝,中国科学院举行纪念会,院长郭沫若出席,尹达以《悼念梁思永先生》为题在会上报告了梁思永生平学术活动和成就,这样评价梁思永的贡献:“一九三一年的春天和秋天,思永先生主持河南安阳的后冈遗址发掘工作,在这里找到了小屯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之具体的层位关系,……这好像是一把钥匙,有了它,才能打开中国考古学中这样的关键问题;有了它,才把猜不破的谜底戳穿了。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功绩应当归之于思永先生。”尹达的《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正是以梁思永参加、主持、领导的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为坚实基础,准确地运用关于“小屯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之具体的层位关系”这把“钥匙”,经过缜密论证得出确论的。他此后关于新石器时
学术贡献
1、综述尹达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以《新石器时代》、《从考古学上所见到的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史学发展史》三本着作为代表。 2、《新石器时代》
突破安特生的体系,建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科学体系,是尹达致力于一生的重大学术贡献,《新石器时代》是其代表。
1939年冬在延安写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一文,推测出龙山文化(两城期、龙山期、辛村期)与仰韶文化(后冈期、仰韶期、辛店期)的绝对年代,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空白,一个具有坚实基础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体系初步建立。1955年4月针对安特生新着的观点写成《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关于安特生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理论的分析》一文,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大量的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新资料,早日建立起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的标准来”。1962年10月发表《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视和系统的
考古贡献
尹达是老一辈考古学家中,对中国考古学的早期发展,做过重要贡献的学者。1931~1937年,他活跃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参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安阳殷墟等项重要发掘。1954~1963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职务,对于把握考古研究的正确发展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数十年来,尹达特别是在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奠定基础方面,有其可贵的业绩。一中国考古学开始走上科学轨道的年代,首要任务是正确判别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尹达正是这个时刻,在李济和梁思永的领导下。
1931~1934年,他参加梁思永主持进行和自行负责的后冈遗址发掘工作。这项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殷文化的相对年代,使中国史前时期考古研究的水平大大地提高—步。这里无疑包含着尹达的辛勤劳动。后来,他在浚县大赍店遗址的发掘和安阳同乐寨遗址的调查中,也曾发现龙山文化叠压仰韶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