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志宏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丹徒
出生日期:1897年12月28日
逝世日期:1991年2月13日
职业:冶金与金属材料专家
毕业院校:北洋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金属学与金属热处理的带头人之一 中国合金钢与铁合金生产的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1897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2月28日,周志宏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家庭。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就读于扬州中学。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进入北洋大学预科,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该校矿冶系主任、美籍教授施勃理(EdwinSperry)青睐。
1924年(民国十三年),经施勃理推荐,去美国南芝加哥炼钢厂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5年(民国十四年)秋,周志宏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学习。
1926年(民国十五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在论文答辩会上,他的才华引起了在该校讲学的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苏佛(AlbertSauveur)的注意,同意他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由苏佛亲自指导。在哈佛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他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亚共析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同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师学位并申请到了海林—介林奖
主要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初,周志宏在上海炼钢厂将15吨酸性平炉改为碱性平炉,并利用江南造船厂废置的1吨电炉,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炮筒、炮弹壳、枪筒等用钢。同时还在国内首次用铸造法生产出了自60~800千克等不同规格的炸弹弹壳(国外一般用压延法制造)。他为了提高合金钢产品质量,曾在合金成分配置、减少杂质和产品质量检验上花了很多精力。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发明了氧气顶吹转炉,中国部分有识之士对此极为重视,周志宏也是其中之一,曾撰文介绍氧气顶吹转炉的优越性。周志宏及其同事在开拓中国合金钢及铁合金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试制钨粉和高速钢、高合金工具钢,试制钨铁,均填补了40年代国内的空白。
1930年,研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大型铸锻件,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桥梁桥座的铸造和加工任务。1949年后,研制了少含、不含镍和铬的滚珠轴承钢。1960年,首先提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并在工厂生产中得到应用。1978年又提出
社会任职
1952年起,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主任、冶金系主任、副校长,并先后担任宝山钢铁厂副首席顾问、全国金属学会理事、全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金属学会理事长等职。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届代表,中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
1929-1930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
1930-1935年,任上海炼钢厂厂长。
1938-1946年,任重庆国民政府兵工署材料试验处技正、处长兼第二十八厂厂长。
1946-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新厂建设委员会委员。
1952-1991年,任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机械系主任、冶金系主任、副校长;材料科学及工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分校校长、名誉校长。
人物评价
周志宏一生中为中钢铁冶金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九三学社评)
不仅仅是纪念他对交大材料学科的贡献,不仅仅是纪念他对交大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纪念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周志宏院士用毕生的奋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成良评)
要学习周老先生的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张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