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殷夫
别名:徐白、孝杰、徐祖华、白莽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象山县
出生日期:1910年6月11日
逝世日期:1931年2月7日
职业:职业革命者、诗人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
人物生平
清宣统二年端午节(1910年6月11日),殷夫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今大徐镇大徐村)。
民国九年(1920年)秋,考入象山县高等小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进入上海民立中学,积极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转入浦东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被捕关押3个月。在狱中作诗《在死神未到之前》,长达500多行,曾刊登于《太阳》月刊。并结识该社编辑,加入“太阳社”。
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再次被捕,出狱后回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重返上海,从事共青团和工运工作。同年5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三次遭捕。出狱后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和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撰写和翻译了不少政治论文。
民国
主要成就
殷夫给我们留下了诗作99首,译诗11首。生前作品结集未能出版,建国后编印了诗集《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殷夫早期诗作,大多歌咏爱情和故土,对于黑暗现实的谴责和对于光明未来的呼喊交织在一起,在忧郁和孤寂中留下思想波涛的痕迹。从1929年到牺牲前夕,出于斗争的需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些诗作以粗犷的音色和高昂的节奏,从正面讴歌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事业,倾诉着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信念;境界开阔,气概雄浑,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感。鲁迅称赞殷夫的诗是“属于另一世界”的,“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白莽作〈孩儿塔〉序》)。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从殷夫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一条明晰的曲线:当他投身于战斗,生活在革命组织中,他就充满着
亲属成员
父亲:徐孔甫是个农民,识一些字,无师自通,会一点医道,擅长妇科、麻疹等,后来是乡间比较有名的土医生。
母亲:钱月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农家妇女。她对殷夫特别关心,后来知道殷夫参加革命,也未加阻拦。
大姐:徐祝三。因她之前还有两个女孩夭折,故她出生时起名祝三。
大姐夫:蒋殿英。住象山县丹城镇。殷夫读小学时食宿姐夫家。
大嫂:张芝荣
大哥:徐培根(徐孝瑞),殷夫被处决时在德国留学军事,1931年末回国,后为国民党高级将领。
二哥:徐兰庭(徐孝祥)。
三哥:徐文达(徐孝邦)。国民党军队的军官。
二姐:徐素云。
人物评价
王秉钦:不是翻译家,胜似翻译家。
鲁迅: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谢冕:殷夫是中国新诗的骄傲。
赵杰:现代文学史上最年轻的诗人。
力扬:殷夫“那些写革命斗争的诗篇,都有着丰富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而没有他的同时代的诗人们在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那种标语口号化的缺点。
亚罗斯拉夫采夫:诗人与战士的道路。
王学海: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谷玥:真理忿怒使他强硬。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对于殷夫等同志的被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2月22日发布了消息,又在由《红旗日报》政办的《群众日报》上,发表了《反对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社论,予以回击。鲁迅先生闻讯后,以极大的悲愤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两年后,他又写下了不朽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表示了深沉的悼念。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在殷夫等人就义处发掘了烈士的遗骸,重葬于大场公墓,后又迁葬于龙华烈士陵园。
2010年,象山县举办了纪念殷夫100周年诞辰。形式内容丰富,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诗人。
殷夫故居
殷夫烈士故居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大徐镇大徐村,坐落在村南“沙朴树下”。故居为小青瓦木结构,由大门、正屋、左右偏屋组成的三合院式平房,坐北朝南。正屋三开间,东次间是殷夫出生的地方,东首大房是殷夫少年时居住、读书之处。
修复后的殷夫故居典雅古朴,灰黑色的门院高朗肃穆,由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题书的“殷夫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