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蠡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天台
出生日期:1908
逝世日期:1942
主要成就: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海星》《竹刀》《囚绿记》
性别:男
字:圣泉
拼音:lù lǐ
人生经历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
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1年秋,陆蠡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1935年,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
文学艺术
陆蠡的散文主要艺术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含有优美、清丽的感染力
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道,“其实,早期的散文家里,感性散文写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数名气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却更早的一位作家——陆蠡。例如《贝舟》一文,破空而来,戛然而止,中间的神秘之旅原来是一场白日梦。该文章幻而似真,叙事、写景、笔法都飘逸清空。最出神入化的一篇《谶》,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竟抽出了一篇唯美而又多情的绝妙小品。”从以上的评论中,想象到陆蠡的散文是
个人作品
《黑夜》、《海星》、《钟》、《桥》、《夏夜》、《失物》、《春野》、《蛛网和家》、《窗帘》、《元宵》、《贝舟》、《麦场》、《光》、《梦》、《松明》、《蝉》、《红豆》、《榕树》、《麻雀》、《母鼠》、《荷丝》、《水碓》、《哑子》、《蟋蟀》、《八哥》、《溪》、《竹刀》、《秋》、《庙宿》、《嫁衣》、《灯》、《网》、《谶》、《苦》、《囚绿记》、《光阴》、《池影》、《寂寞》、《门与叩者》、《乞丐和病者》、《昆虫鸟兽》、《私塾师》、《独居者》、《覆巢》、《秋稼》、《少年读物》发刊词、《给亡妻》手记、《陆蠡散文集》。
《灯》就是这样一篇饱和着醉人的温馨氛围的散文。在农村,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到了灯点的时候,灯亮起来了,饭也已经熟了,飘出了米饭的香味,一家人于是一边吃饭,一边和邻居闲谈,古事今事,今谜旧典,谈笑间,千百年过去了,无数的烦忧过去了,这样安稳、闲散的晚上,情味是多么悠长。
《蟋蟀》让作者想起了自己“那美
社会评价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几行字迹映入眼帘:“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源,字圣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为留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负责人,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在监狱中英勇不屈,最后被秘密杀害。”寥寥数语,还不能表明陆蠡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和其作品的艺术思想价值。
台湾余光中先生所评:“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因此,陆蠡被赞誉为“绝代散文家。”。
巴金在《怀陆圣泉》一文中写到:“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朋友甚至交上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就是这个没有响声的老实人,平时没有一点英雄的样子,危机来了,却比任何人都勇敢”,“这是一个具有璞玉般心灵的人”。
巴金在写于1946年11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