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邹承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青岛市
出生日期:1923年5月17日
逝世日期:2006年11月23日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剑桥大学
主要成就: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 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
代表作品:酶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祖籍:江苏无锡
人物生平
1923年5月17日(中华民国十二年),邹承鲁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父亲邹东湖是铁路职员。由于父亲的工作性质,邹承鲁常随家搬迁,小学期间在沈阳度过。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迁回关内,到达武汉,读中学。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武汉沦陷,又搬到重庆。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设在昆明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化学系,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
1946(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年,邹承鲁在招考英庚款公费出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赴英后,师从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D基林(Keilin)教授,从事呼吸链还原酶研究。研究生期间,邹承鲁在国际上最早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并发现细胞色素c纯化后与线粒体结合时在性质上发生变化,证
主要贡献
邹承鲁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中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关于细胞色素b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链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开创性工作。1992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人工合成胰岛素,及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酶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工作,分别获第二次和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者还获得1989年陈嘉庚奖。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部位新荧光团的形成,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和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工作,先后三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
社会任职
邹承鲁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荣誉会员等职。1978年至1997年,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委;1981年至1982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至1990年间应邀分期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FogartyScholarinResidence)。
邹承鲁曾任一些重要科学期刊编委,包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AnalyticalBiochemistry(美国)及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荷兰)编委、FASEBJournal(美国)及Biochemistry(美国)顾问编委等。
人物评价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邹承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富有激情的爱国主义者。让人感受最深的是邹承鲁的科学精神。无论什么情况下,为了追求真理,邹承鲁都是坦率的,邹承鲁是一个直言的科学家。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作为邹承鲁的学生,感受到很多他的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爱国精神。邹承鲁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科学事业,他从不考虑个人利益。
中科院:邹承鲁一生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他是“刚直不阿的斗士”。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翟中和:邹承鲁的品质是我们的楷模。
后世纪念
2006年12月01日,邹承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以及相关部委领导、单位代表、邹先生家属、生前友人和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活动。
2008年5月15日,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邹承鲁诞辰85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为纪念邹承鲁,《邹承鲁传》、《邹承鲁杂文集》、《邹承鲁纪念画册》同时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