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唐德刚
外文名:Te-Kong Tong
国籍:美国/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馆唐老圩,
出生日期:1920年8月23日
逝世日期:2009年10月26日
职业: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之一 开创了别开生面的写史方式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国历史资料
代表作品:《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顾维钧回忆录》
人物简介
唐德刚(1920—2009),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今属肥西县)山南馆唐家圩。唐德刚幼承庭训,国学根底深厚;小学五年级后,接受新式教育;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和黄彰健等人同学;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曾在中学担任历史教员;1944年,又应安徽学院史地系主任李则刚之聘,到立煌做讲师,教授《西洋通史》。
1948年,唐德刚赴美留学,主修欧洲史和美国史;随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取得美国国籍,留校执教长达15年,先后开设《汉学概论》、《中国史》、《亚洲史》、《西洋文化史》等课程;1962年初起,在东亚研究所做研究员,同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达7年;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之久。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唐德刚于是年冬首次返回阔别25年的安徽探亲;此后,长期为中美交流出力,先后多次访华、讲
人物思想
唐德刚在1990年代成形“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战国时期到秦汉大一统帝国,大概经过三百年,核心转变见于三个基本制度的变化:一、政治上废封建,立郡县;二、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三、学术思想上由百家争鸣转为独崇儒术。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
唐德刚认为,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新的中华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会─政治体制的三方面的转型:一、政治上化君权为民权;二、经济上化农业经济为工商业经济;三、学术思想上化控制思想为开放思想。他从此演绎出一个综合的文化概念──第一次转型是造成“行同伦”的社会,第二次转型则是行为不再同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多元化的社会。
人物评价
唐德刚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大家,长期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学史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写作;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他萌生了搞口述历史的念头,并成为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意在把中国旅外的各界要人过去的经历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出版,传诸后世。
唐德刚一生都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他积极投入人道主义团体发起的运动,无论集会、演讲、游行,他都亲自参加;上世纪70年代初,钓鱼岛被日本占领,唐德刚是海外保钓运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曾代表纽约地区华人撰写“保钓宣言”,并亲自送往日本驻纽约及华盛顿使领馆;2002年,他又与杨振宁一道发起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行动,抗议日本右翼登钓鱼岛,并要求日本对中国民间赔款。
唐德刚的散文可读性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誉之为“
人物词作
《西江月·金陵怀古》
孺子沿街赤足,青山为雪白头,
金风如剪月如钩,记取秦淮别后。
临去且行且止,回头难拾难收。
错从苦海觅温柔,曾把鲛绡湿透。
(1956年于美国)
人物著作
著作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中国之惑新编
台北市:远流
2013年
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
台北市:远流
2012年
胡适杂忆
台北市:远流
2011年,2005年
风云时代出版社
1990年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1年,1980年,1979年
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口述
台北市:远流
2010年
台北市:李敖出版社
1995年,1988年
台北市:晓园
1989年
香港:南粤
1986年
台中市:永莲清
1986年
战争与爱情
台北市:远流
2010年,1988年
张学良口述历史
台北市:远流
2009年
五十年代的尘埃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年
五十年代底尘埃
台北市:远流
2003年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1年
史学与红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台北市:远流
2003年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年
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
台北市:远流
2005年
胡适口述自传
台北市:远流
2005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
华文出版社
1992年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3年,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