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曹汉文(曹京平)
外文名:CaoHanwen
别名:端木蕻良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省昌图县
出生日期:1912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1996年10月5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仰:无
主要成就:文学 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土地的誓言》《曹雪芹》
人物生平
端木蕻(hÓng)良(1912.09.25—1996.10.05),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
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端木蕻良第一部小说《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曾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
笔名由来
说法一:随养父姓
中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说法二:避免迫害
《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其中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是在1936
人物生活
萧红与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是1937年10月在武汉相识的。因为都是东北老乡,也都是文人,端木与萧红夫妇一开始就相处得不错。据蒋锡金回忆文章所写的情况看,四人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又像同志会,同吃同住,关系融洽而随便,经常讨论文学创作、时势发展,扬言要组织宣传队,开办饭馆等。在这段时间里,萧红对端木很有好感,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相同的看法。端木身材瘦高,穿着洋气,说话和声细语,性格内向,孤傲、文质彬彬,与萧军的粗犷、好强、豪放、野气形成鲜明对比。当几人在争论问题时,端木一般都站在萧红一边。
端木从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只是采取迂回战术。这些都使萧红产生好感。尤其让萧红感到欣慰的是端木“不只是尊敬她,而且大胆地赞美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的成就”。这是其他朋友没有做过的,过去只有鲁迅与胡风赏识萧红的才华,萧军嘴上不说,心里是不服气的,其他朋友也是如此。因此端木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赞赏,对萧红有特殊的意义,使
风格转变
思想的提升与创作的转变
端木蕻良在桂林,是他创作思想得以提升、创作道路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1942年,端木蕻良来到桂林不久就写出了《我的写作经验》一文,这是他对自己十年来创作的一个总结,文中表达了他极重要的文学思想。他提出了写小说是一种哲学事业的思想。他说:“文学是因为它们都隐藏着哲学思想。”他认为,区别一流二流小说就在于此。在文学观上,他开始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
端木蕻良在总结了抗战前期一些作品只重视内容而忽略形式的教训,努力探索“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可以认为,端木蕻良在桂林开始了自己创作中的民族形式的自觉追求,努力探索民族形式,追寻“人民的文学”的创作道路,着力表现乡土气息。端木蕻良在桂林曾说:文学“要顾及乡下人”、文学的未来是“歌颂人民的领袖、人民英雄、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人民的文学”(1943年在“战后中国文艺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他在创作实践中自
红迷端木
端木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楼梦》迷,他一生痴迷红学。写过《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等颇具影响的红学研究名作。端木蕻良看《红楼梦》是一年地看,总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百读不厌。端木蕻良爱《红楼梦》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曹雪芹的真情主义。端木蕻良曾作过一首诗,咏曹雪芹:能哭黛玉哭到死,荒唐谁解作者痴!书为半卷身先殉,流尽眼泪不成诗。
端木蕻良喜欢他,因为他真情。曹雪芹是从爱美出发的,而后来便达到了爱真的地步。真的美,必须是真的。为了爱美,也就是爱真,而终玩弄殉了真理。另外端木先生还有一本《曹雪芹》(上卷)也是难得的名作。
作品特色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
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于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后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创作书目
《憎恨》(短篇小说集)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大地的海》(长篇小说)1938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
《科尔沁旗草原》(长篇小说)1939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
《风陵渡》(短篇小说集)1939年12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江南风景》(中篇小说集)1940年5月,重庆,大时代公司
《新都花絮》(长篇小说)1940年9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大江》(长篇小说)1944年4月,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
《罗汉堂》(河北梆子剧本)1952年2月,北京,宝文堂书店
《梁祝》、《除三害》、《戚继光斩子》(京剧剧本)1952年10月,北京,大众出版社
《此鹭洒湖的忧郁》(短篇小说集)1956年6月,香港,艺美图书公司
《钢铁的凯歌》(长篇小说,未完成)1958年,北京,北京出版社
《端木蕻良选集》1978年6月,香港,文学研究所
《曹雪芹》(上卷)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火鸟之羽》(散文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