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浙江省名人 > 湖州市名人 > 俞平伯简介

俞平伯

更新时间:2019-03-25 07:52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俞平伯

别名:俞铭衡(原名)、信天翁(笔名)、字平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00年1月8日

逝世日期:1990年10月15日

职业: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清代朴学发展史上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

代表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红楼梦辩》

政党:九三学社

人物生平

2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月8日,俞平伯出生于江苏苏州。其父俞陛云,在诗词研究方面亦颇有造诣,俞平伯自幼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奠定了雄厚的旧学基础。俞平伯三岁时,曾祖父俞樾即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

民国四年(1915年),俞平伯进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半年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其时正是新文化运动从兴起走向蓬勃发展的时期。年轻的俞平伯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民国六年(1917年),俞平伯与杭州闺秀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俞平伯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成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同年,他与同学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以后陆续发表过《冬夜》等诗集。民国八年(1919年)12月,俞平伯于北京大学毕业。

民国十年(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他与朱自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成就

3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占其学术研究的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著作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其学术价值上。胡适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红楼梦》的研究中,但由于胡适的文学气质相对较弱,对《红楼梦》的研究仅停留在历史考证阶段。而俞平伯则是真正地将考证运用到文本中来,将实证与艺术鉴赏相结合,开启了《红楼梦》文学批评的新模式,既不是纯史料的考证,也不是纯主观上的感悟式批评,更不是索隐派的附会之说,而是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下现代转型期的文学批评,实现了红学研究上的飞跃。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在其学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红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区分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内容,并对高鹗的续书给予客观的评价。俞平伯明确提出研究《红楼梦》的第一步是要“分别原作与续作”,并从后四十回的回目入手,用“前八十回来功后四十回”,指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矛盾之处,证明后四十回回目和内容皆非曹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特色

4

俞平伯的散文得益于晚明名士派小品,但不是着意的摹仿或沿袭,更多的是一种异代同声的交融共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精神活动,任何共同的趣味或倾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造就,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印记。

俞平伯的散文属周作人的“美文”一派。他20世纪的散文集有《燕知草》和《杂拌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都是散文中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情景交融,景色朦胧,是他散文的代表作。《陶然亭的雪》中,冬日黄昏的迟暮,为静穆凄清之情浸染,在记叙、抒情中又生发一些悠闲的意想,情、景、理、趣水乳交融、笔浓而意淡。《西湖六月十八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倦意朦胧的西湖的变幻的美,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俞平伯的散文很少触及重大现实问题,而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而灵动、闲适而伤感,语言运用透出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的影响,被周作人誉为“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5

潘耀明:我与俞平老虽是忘年之交,他的道德文章,如高山流水,仰之弥高,是我这个文学小辈,穷一生努力,也难以沾到边。

韦柰:他一生为人正直善良,性格豁达倔强。

王之鸿:在逆境中能够怡然,智也;在逆境中敢于直言,勇也。这的的确确是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遗言自评:“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

轶事典故

6

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他认为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的,出版了新红学的代表作——《红楼梦辨》。这是他对《红楼梦》研究划时代的贡献。1952年又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究》。1954年起陆续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读红楼梦>随笔》。1986年,应香港三联书店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俞平伯赴港举办“《红楼梦》研究”学术讲座。

俞平伯在大批判浪潮中完成了《红楼梦》后六十回的整理校勘工作,何其芳阅读后向上汇报说:“其校勘工作的结果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用,也还有些错误。”俞平伯执意要为《红楼梦》写一序言,要以马列主义的观点说明《红楼梦》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并主动请何其芳给予更多的帮助。文学所领导由于认定俞的思想觉悟所限,内部评价觉得此时他写序言“希望不大”。

俞平伯是昆曲爱好者,

展开阅读全文 ∨

家庭成员

7

曾祖父:俞樾,是晚清著名学者。

父亲:俞陛云,在诗词研究方面亦颇有造诣。

妻子:许宝驯,民国六年(1917年)俞平伯与杭州闺秀许宝驯结成夫妇。

儿子:俞润民

女儿:俞成、俞欣

外孙:韦奈

后世纪念

8

俞平伯故居在北竹杆胡同38号,旧时的门牌是老君堂79号,在胡同东段南侧,是一座坐南朝北有东跨院的二进四合院,由四个自然院落组成,占地面积为844平方米;有房屋53间半,建筑面积为361平方米。院门为“如意门”,门楣与戗檐上的精美砖雕至今保存完好。

2015年6月10日,德清县余英溪畔的俞平伯纪念馆开馆,展示了俞平伯生前大量的手稿、文集、照片,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