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风
别名:原名张光人、张光莹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
出生日期:1902年
逝世日期:1985年
职业:文学
毕业院校:东京庆应大学,清华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
代表作品:文艺笔谈
籍贯:湖北蕲春
配偶:梅志
人物生平
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
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
1929年到日本留学。
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曾遭周扬诬陷。鲁迅却非常欣赏胡风的人品与学术思想,与鲁迅常有来往并且关系非常密切。
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其文章《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引发“两个口号”的论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七月》被迫停刊,他另编
冤案事件
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即《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在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文化没有建筑在毛泽东和党的原则的基础上,毛泽东和党的指示被少数几个文化官员歪曲了。他批评这些官员迫使作家只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写作前要先学马列主义,只能用民族形式,只强调“光明面”,忽视落后面和阴暗面。他断言,这样的作品是不真实的。他还建议,作家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己,而不是让官员们改造自己。他还主张由作家自己组织编辑七八种杂志,取代为数甚少的官方杂志,以提倡多样性。
1952年6月8日,在与
家属成员
妻子:梅志
著作
文艺笔谈(评论集)1936,生活
文学与生活(理论)1936,生活
野花与箭(诗集)1937,文生
密云期风习小纪(评论集)1938,海燕;又名《看云人手记》,1944,自力书店
论民族形式问题(理论)1940,生活
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评论集)1942,南天;又名《剑·文艺·人民》1950,泥土社
为祖国而歌(诗歌)1942,南天,1986,百花
棘原草(杂文集)1944,希望社
在混乱里面(评论集)1945,作家书屋
逆流的日子(评论集)1947,希望社
胡风文集(评论集)1948,春明
论现实主义的路(理论)1948,希望社
欢乐颂(长诗)1950,海燕
安魂曲(长诗)1950,天下
光荣赞(长诗)1950,海燕
欢乐颂(长诗)1950,天下
为了明天(评论集)1950,作家书屋
人环二记(散文集)1950,泥土社
为了朝鲜,为了人类(长诗)1951,天下
睡了的村庄这样说(长诗)1951,湖北人民
从源头到洪流(散文集)1
影视形象
2014年中国大陆公映电影《黄金时代》,冯雷饰演
批判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胡风在他主编的《希望》等刊物上曾发表了不同于他人观点的一些文章,受到国统区一些文艺界人士的批评。建国以后,胡风和一些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矛盾日趋尖锐,交锋不可避免。1952年5月25日,《长江日报》发表了胡风派成员舒芜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6月8日转载该文,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同年12月,文艺界部分同志和胡风举行过几次座谈讨论会,对他进行帮助。胡风在个别问题上作了一些检讨,但在根本问题上,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随后,《文艺报》1953年第2、3期先后发表了林默涵的文章《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文章《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954年7月,胡风写了30多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