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培德
别名:字益之
国籍:中华民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禄丰元永井
出生日期:1888年
逝世日期:1937年2月17日
职业:江西省主席,参谋总长,代理总司令、军委办公厅主任
毕业院校:云南讲武堂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云南辛亥革命“重九起义” 讨袁护法护国战争 襄助孙中山回师广东重建政权 中国国民党改组 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
党籍:中国国民党
军队:国民革命军
人物生平
1888年,朱培德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之门。其先祖朱化孚为明朝湖广按察使,其父朱秉堃系清朝举人。其父出任广通(今属禄丰县)猴盐井山长时,携全家同往。
1892年,父亲去世,朱培德时为4岁,与长兄朱润德、幼弟朱树德一道被叔父朱秉鉴接回安宁,从此朱培德由祖母抚养,先入私塾,后上高小。少年时读书之余,又喜欢弓马骑射。
1907年,朱培德进入云南昆明陆军第十九镇营部武备学堂学习。
1909年8月,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将该营部武备学堂合并,朱培德11月入学,就学于云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科丙班,与朱德、范石生、金汉鼎、唐淮源等同学,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同盟会云南支部在讲武堂和云南新军中甚为活跃,朱培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常秘密阅读革命书籍,倾向反清革命。
1910年,并入新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8月,朱培德毕业,任滇(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三十七协(统领蔡锷)七十三标(统带丁锦
主要功绩
1911年,同盟会云南支部在讲武堂和云南新军中甚为活跃,他秘密阅读革命刊物,倾向反清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30日,他随部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2月,任西征军第二师(李根源部)一等副官,随军进驻腾冲一带,后改任步兵队中队长,驻防大理城。
1915年初,滇督唐继尧为排除大总统袁世凯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密探,以利讨袁准备,将中央特使即援勋专员何国华派到滇南担任思普督办,特选朱培德护送,以作内部监视。朱培德奉命以从,不负所托,控制了何与外界的秘密联系,为顺利发动护国起义作出了特殊贡献,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发表接受皇帝位的申令,13日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武装讨袁,朱培德回昆明任云南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第二梯团第一支队队长,参加讨袁护国战争。
孙中山在广州组建护法军政府时,朱培德加入中华革命党,升任滇军第四师师长。1917年9
人物评价
在混乱的年代里,办事谨慎,进退得体,顾全大局,不喜杀伐,不计名位,性格宽仁,政治上也比较成熟。
蒋介石:“朱上将努力革命,效力党国……赞襄勤劳,持躬廉谨,洞明大体,不慕虚荣,尤为全国军人同心钦敬,综其一生,功在国家,实应国葬。惟每值国葬,糜费公帑,为数甚巨。朱上将生前淡泊明志,精忠为国,决不愿虚耗国力。”
陈红民:他不是非常强势与具有统治欲的军人。他处世谨慎细心,善于审时度势,所以虽非国民党传统的武装,却能立足并发展。
汪精卫:“益之在世行年四十有九,从军三十有一啊,悲哉壮哉!痛哉惜哉!”;“从昆明出师以来,寸寸关山留战绩;自羊城订交以后,心心相印独公多。”
陈碧君:“朱不国葬,谁也不配国葬!”
国民政府明令颁布褒扬令:“陆军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朱培德,精娴韬略,智能兼赅。早岁追随总理,效力革命,迭膺军机重任,北伐之役,总领师干,肤功克奏。厥后出绾疆符,入襄枢政,勤劳懋著,勋望益隆。近年
轶事典故
历史如果可以假设,或许井冈山历史就真的会被改写。譬如在井冈山时期,若不是朱培德在江西主政,极有可能就没有朱毛红军。因为朱培德不在江西,朱德也许就不会去南昌,即便去了南昌,也少了挂靠。那么,南昌起义分兵时,三河坝指挥员就不会是朱德,也许是其他人也未可知,然而有谁的坚定性和忍辱负重程度能比得上朱德?若然,南昌起义的这点余脉就可能不复存在,也就不会有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红四军如何发展就很难讲了,因为只凭湘赣边界秋义部队,要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很吃力了。有人认为这是天意,其实从朱德和朱培德的关系里或许可以认为是朱培德的有意为之。历史上,比朱德小两岁、名字只多一个字的朱培德并不那么反动,甚至他“在旧军人中是个比较老实的人,他所部第三军同我们比较接近”——朱德曾如是评价过他的师弟、密友兼上司。
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第三军军校教育长熊式辉曾想步蒋介石后尘,包围第三军政治部,清除中
亲属成员
朱化孚,为明朝湖广按察使。
朱秉堃,清朝举人。
兄长:朱润德
弟弟:朱树德
后世纪念
1937年3月13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朱培德,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被葬于南京小行凤凰山。
2001年4月,因南京市须在凤凰山兴建地铁站,朱培德墓被迁至普觉寺公墓。
艺术形象
2007年《井冈山》(李大强饰朱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