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罗卓英
别名:原名东潘,谱名高哲,学名典荪,字尤青,别号慈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大埔县百侯乡曲滩村宜洋坪
出生日期:1896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1961年11月6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取得上高会战胜利
代表作品:《呼江吸海楼诗集》、《正气歌注》
人物简介
罗卓英(1896年3月19日-1961年11月6日),原名东潘,谱名高哲,学名典荪,字尤青,别号慈威(又作慈卫),189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乡曲滩村宜洋坪,幼年过嗣与同县湖寮乡岭下村的叔父。中华民国11年(192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毕业。先后任炮兵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副军长、军长、第十五军团司令等职。是著名的抗日名将,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之罗店争夺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平满纳战役重大战役,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5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太平洋战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青年军总监、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等职。
罗卓英出身农家,幼年既
人物生平
1922年6月毕业回到家乡,先后在大埔中学任教务主任,在湖山官学任校长,并倡办湖山中学。1923年,罗卓英曾受邹鲁推荐,任潮梅军少校参谋,但旋即辞职。1925年,东征军回师广州,进行大改编,罗卓英才正式参军,并参加了讨伐刘、杨之役。第二次东征时,任第一师炮兵连连长,在惠州攻城战中指挥炮兵准确地摧毁城楼,打开缺口,使持续两天、屡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战功。随后率部队由河婆入揭阳、黄岗,升炮兵副营长,参加了1926年10月歼灭孙传芳、周荫人部的战役。接着随军由闽、浙入苏。1927年,陈诚升第二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即归其麾下,任师参谋处长、参谋长。1928年春,陈诚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警卫司令,罗被委任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但不久即为何应钦裁撤。是年秋,蒋介石成立陆军第十一师,任命陈诚为副师长,罗随之任参谋长。1929年春,陈诚升师长,罗卓英被任命为第三十三旅旅长,旋即升副师长。
1930年5月,
人物成就
土木系灵魂人物
日冦侵华,民族危难,各省军阀摒弃前嫌,公推蒋介石为最高统帅领导抗日。蒋介石用人标准,主要有所谓浙、保、黄三系,即江浙籍贯、保定与黄埔军校毕业。诸将之中,陈诚(字辞修)为浙江青田人,保定八期毕业,后为黄埔教官,悉合三大标准。且对蒋氏极其忠诚,蒋氏于军国大计最为倚重陈诚,其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向为世人所习闻。而众人亦呼陈诚为“小委员长”,可谓位高权重。故称陈诚所部为国军第一嫡系王牌实不为过。陈诚人称“袖珍总裁”,而罗卓英则被称为“袖珍智囊”,关系非他人可比。
陈诚与罗卓英为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同班同桌同学,之后义结金兰,终身追随。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起家,尤以陈诚、罗卓英所部为班底,视为第一亲信嫡系部队,藉以扩充实力。1925至1937年十二年间,东征北伐、中原大战、蒋桂战争、以至围剿红军,一统中国,皆以陈、罗为主力。而陈、罗二将亦忠贞不贰,矢志追随。其间陈诚所部十一师扩编为
经典战役
罗店战役
罗店战役中能与日军精锐师团对攻的第18军。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18军于8月14日在第二任军长罗卓英的率领下开赴淞沪前线参战。
军长罗卓英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与同学陈诚是莫逆之交。北伐战争结束后,罗卓英一直在陈诚麾下效力,既是陈的得力干将,也是土木系的智囊,其地位仅次与陈,但凡陈诚高升,遗缺必定由罗继任。因此,罗卓英在第18军、乃至整个土木系中都拥有很高的威望,一旦陈诚不在,他必是号令"土木系"的唯一人选。
8月22日,军长罗卓英带着第18军军部抵达无锡,随即根据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的命令开赴罗店、月浦一线布防。一天后,日军第11师团步兵第44联队在小川沙口登陆,并在突破守军56师的防御阵地后占领罗店。罗店虽是一小镇,却是浏河至大场和嘉定至吴淞、宝山间交通枢纽。罗店一失,淞沪战场西北门户洞开、京沪交通线受到威胁。在时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的力主下,收复罗店的任
轶事典故
“出战恒呼破阵子,填词喜作定风波”
“破阵子”、“定风波”均为词牌名,苏东坡、辛弃疾各有以此为题的佳构传世;罗卓英曾经数次将其巧妙入诗,则饶有一番新意:既充分地表达对苏、辛的歆慕、景仰与钦佩之情,又贴切地反映出自身卓越的资历、异禀和特质——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既可领兵“出战”,除寇“破阵”,又能秉笔“填词”,消弭“风波”。
他不仅是一位军功卓著的职业军人,而且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早在大埔中学求学期间,他便以“作英”为笔名,投稿于该校校刊及上海发行的学术杂志,得以发表,广受好评;其诗风浩然郁积,寄托深远,蕴藉中每见神奇,令耆老宿儒刮目相看。他还将此雅兴贯穿其一生,无论在刻苦求学的青年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征战途中,抑或在治理南粤的政务之余和旅居台湾的田园休憩,孜孜不倦,了无间断,佳作频现。诗词遗著有:处女作《狮崖集》,作于1915年至1917年大埔中学读书期间;《北蹄草》,作于1918
战斗序列
十五集团军
兼总司令陆军中将陈诚
副总司令陆军中将罗卓英(后任总司令)
右翼军
第十八军兼军长罗卓英中将
第十一师彭善少将(军校一期,后官至武汉警备总司令)
第六十七师李树森少将(军校一期,后官至湖南省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
第九十八师夏楚中少将(军校一期,后官至廿集团军总司令)
炮兵第十六团
左翼军
第卅九军军长刘和鼎中将(保定三期,原赖世璜部皖军)
第五十六师刘尚志少将
第十四师霍揆章少将(军校一期)
江苏保安第二、四团预备兵团
第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中将(军校一期)
第五十一师王耀武(军校三期)
第五十八师俞济时(兼)
第六师周碞中将
第九战区赣北地区指挥系统如下: 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部 总司令陆军上将罗卓英 参谋长陆军中将罗为雄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罗卓英上将 参谋长罗为雄中将
第四十九军 军长刘多荃中将 第一○五师王铁汉少将 预备第九师张言传少将
第七十军 军长李觉中将 第十九师李觉中将(兼) 第一○
个人著作
1、《抗战言论集》
2、《从政言论集》
3、《赣行吟草》
4、《呼江吸海楼诗集》等
人物故居
罗卓英故居——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岭下村的村东头,有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围龙屋-“江东小筑”。
“江东小筑”是外门楼的屋名,进入外大门有一个外天井,外大门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名为“晓亭公祠”,座东向西,背山面水,直面是风景秀丽的梅潭河。该建筑属砖木结构,规模雄伟,气势宏大;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为上、下二堂,中间有一大天井,两边各有一排横屋,横屋亦有内外天井。屋内梁架拱斗雕有龙狮花鸟等图案,工艺精美,屋脊中间和两端用灰沙塑有鲤鱼含草,颇为美观。大门两侧壁画彩绘甚多,古朴典雅。整个建筑进深34.2米,面宽41米,占地面积1402.2平方米,建筑面积1091平方米。
罗卓英热心教育,曾先后在家乡与乡人倡办虎山中学,在江西赣州创办卓英学校、宜山小学。罗卓英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儒将。无论是从军期间,还是在炮火弭漫,战况紧张之际,也从不辍笔,曾著《呼江吸海楼诗集》二册、《正气歌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