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

(诗人、教育家、“清华四子”之一)
更新时间:2019-03-13 14:32

朱湘(1904-1933.12.5)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桔据,只发行了两期。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渐激化。其间曾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外文系,但与校方不和。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亡。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朱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33年12月5日

职业:诗人、散文家、教育

主要成就:清华四子

代表作品:《夏天》;《草莽集》;《草莽》;《石门集》

籍贯:安徽太湖

人物经历

2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在后期

展开阅读全文 ∨

独特个性

3

“我的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他之不满意清华在于:“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

朱湘也许并无意去中伤别人,然而,他却时时在意自己的尊严。这强烈的自尊支持了他崇高的爱国节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学,只因教授读一篇有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愤然离开劳伦斯大学。后朱湘转入芝加哥大学。然而又不长,1929年春,朱湘却又因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加之一美女不愿与其同桌而再次愤然离去。他丝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大不敬。他喻外国为“死牢”,强烈地维护着个人的尊严和祖国的尊严。

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国,被荐到安徽大学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说,也荣华富贵了,也被重用了,该心满意足了,该安于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作品

4

《夏天》(诗集)1925,商务《草莽》(诗集)1927,开明

《石门集》(诗集)1934,商务

《文学闲谈》(评论集)1934,北新

《中书集》(散文、评论集)1934,生活

《海外寄霓君》(书信集)1934,北新

《朱湘书信集》1936,天津人生与文学社

《永言集》(诗集)1936,时代,遗著

《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北新

《英国近代小说集》英国怀特等着,1929,北新

《番石榴集》(诗)阿拉伯穆塔密德等着,1936,商务

作品风格

5

朱湘的诗“重格律形式,诗句精炼有力,庄肃严峻,富有人生哲学的观念,字少意远”。

其中,他的代表作《有忆》更是做到了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曾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文学周报》上开辟“桌话栏”,发表了关于《呐喊》、《红烛》等书评。他的著作还有:诗集《永言集》(1936),散文和评论《中书集》(1934)、《文学闲谈》(1934),书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书信集》(1936),译作《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英国近代小说集》(1929),《芭乐集》(1936)。

《诗刊》派是新诗界最有贡献的一个文艺集团。徐志摩、闻一多是这派中间的一双柱石,此外则有朱湘、孙大雨、饶孟侃、蹇先艾、刘梦苇及少年诗人陈梦家、方玮德等人。朱湘于1922年发表《夏天》,那是一本极薄的诗集,里面颇少成熟的作品。但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特色

6

《草莽集》虽没有徐志摩那样横恣的天才,也没有闻一多那样深沉的风格,但技巧之熟练,表现之细腻,丰神之秀丽,气韵之娴雅,也曾使它成为一本不平常的诗集。朱湘的诗有如下特点:

旧诗词的文词、格调、意思他都能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他这一点很像北宋词人中之周邦彦。刘潜夫云:“美成颇偷古句”。“陈质斋云:美成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张叔夏云:“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所以偷呀,剽窃呀都不要紧,只看他能否融化。朱湘的落日:“苍凉呀,大漠的落日,笔直的烟连着云,人死了战马悲鸣,北风起驱走着砂石。”

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汉乐府”枭骑格斗死,怒马徘徊鸣。“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热情》:“我们发出流星的白羽箭,射死丑的蟾蜍,恶的天狗,我们挥彗星的筱帚扫除,拿南箕撮去一切污朽……我们把九个太阳都挂起,我们拿北斗酌

展开阅读全文 ∨

轶事典故

7

诗歌创作,对于此时的朱湘来说,不要说闲情逸致,连养家糊口都勉强。一次在武汉大学,朋友邀请其参观图书馆,问是否有新作出版。只见诗人脸上露出悲凉的表情:“新着诗稿数种在长沙妻子身边,还没有接洽到出版社。”

如果不是死后《石门集》的出版,几乎无人了解朱湘内心的苦闷。“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在诗作《我的诗神》中,朱湘这样写道。

于是,诗人之死被赋予了多重含义,一时间成为文学专栏的头条。较多的说法是《申报》提出的“黑暗对知识份子的戕害”。作家陈鹤祥甚至着文呼吁,朱湘之死,应给所有不愿向恶势力妥协的人以警策,“那就是要更加顽强地活下去”。也有人赞叹他是用生命谱写诗歌。苏雪林就曾说:“生命于我们虽然宝贵,比起艺术却又不值什么……我仿佛看见诗人悬崖撒手之顷,顶上晕着一道金色灿烂的圣者的圆光,有说不出的庄严,说不出的瑰丽。”

反倒是他的诗作被人忽视了。以至于后人周良沛在编纂《朱湘

展开阅读全文 ∨

时代背景

8

民国才子多短命。具体到诗人朱湘,他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梁实秋认为:“应由他自己的神经错乱负大部分责任,社会上冷酷负小部分责任。”看来,连朱湘的同学也未必真正理解他“孤高的真情”。当然,孤僻,决绝,敏感,狂狷,清高,刚正,这些是诗人典型的性格。这样的天才,在哪个时代都很难被接受,从屈原到朱湘,诗人的命运,大抵如此。可是,如果一个时代(朝代),把异端的思想家、另类的诗人、狂傲的艺术家全逼到无法生存的地步,那么,这个时代(朝代),也就要完蛋了。

人物评价

9

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余伟文认为,朱湘自杀“完全是受社会的逼迫”,“正是现代社会不能尊重文人的表现”。

何家槐认为,混乱的社会“使他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使他不得不用自杀来解决内心的苦闷”。

柳无忌认为,不为写文章,“也许子沅不会这样悲伤的绝命”。

罗皑岚不明白,“朱湘虽不是见面向人问好的交际大家,难道竟无一个朋友?”

谢冰莹断定,朱湘自杀“是为穷”!

梁实秋则认为,“朱先生的脾气似乎太孤高了一点,太怪僻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

作品相关

10

朱湘的诗"重格律形式,诗句精炼有力,庄肃严峻,富有人生哲学的观念,字少意远。

其中,他的代表作《有忆》更是做到了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朱湘是一个性格独特、对艺术充满执着的诗人,他在清华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1926年复学后又读了一年才毕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湘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跷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这种两面为难的心情是最难堪的了。反不如清华一点令人留恋的地方也无倒好些。"他之不满意清华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

三件大事

11

朱湘曾经慨叹过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于朱湘抑郁、孤傲和乖戾、偏狭的性格,友情和爱情都成了镜中之花。最后留给朱湘短短29年人生历程的,就只有了诗。朱湘对诗的钟情,可以说,已经到了全身心地痴迷而无以复加的地步。早在清华时就忘却了一切。后来,赴美留学,为了诗更是全无顾恋。甚至,连学位也不屑一顾,毅然决然提前回国。朱湘说:“博士学位任何人经过努力都可拿到,但诗非朱湘不能写。”

相关人物

12

鲁迅

1881-1936

胡适

1891-1962

林语堂

1895-1976

刘半农

1891-1934

许地山

1893-1941

郁达夫

1896-1945

徐志摩

1897-1931

朱自清

1898-1948

闻一多

1899-1946

蒋光慈

1901-1931

柔石

1902-1931

鲁彦

1902-1944

朱湘

1904-1933

梁遇春

1906-1931

梁实秋

1903-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