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许国璋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海宁市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1994年9月11日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著有《许国璋语文论集》、《欧洲文化史导论》,主编《英语》
人物生平
许国璋,1915年1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27年考入嘉兴秀州中学初中,1934年6月毕业于苏州东吴中学,同年9月入交通大学学习。1936年9月转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39年9月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毕业。他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1947年12月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逝世,同时也在位于江汉明珠的沙洋师范(今荆楚理工学院)任教。
1994年9月11日,许国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人生评价
许国璋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党。新中国刚刚诞生,他就远涉重洋,回到北京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孜孜不倦,忘我工作,倾毕生心血于我国的外语教育和语言研究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副主编等职,曾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高教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他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从60年代初开始,通行全国,历30多年而不衰,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方面同类教材的典范。他积极倡导外语教学改革,他的一系列有关英语教育的论文和演讲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珍惜人才,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
人物成就
北京的几位外语界名教授在学术上各有造诣,深孚众望,但就个人的性格及文章风格,又各有异趣。有的是忠厚长者,慈祥随和;有的才华横溢,然出言下笔谨慎;有的外柔内刚,文笔犀利;有的则是刻意求新,谈吐行文均气热磅礴。许国璋应属最后一类,他学养颇深,涉猎甚广,学贯中西。除英语教育、英美语言文学外,他为语言学、语言哲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在翻译、文化史及鲁迅研究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许国璋是国内最早研究和评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学者。他那篇发表在《西方语文》第2卷第2期(1958年5月)的文章《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被全文译载于苏联的《语言学问题》杂志,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60年代,许国璋的研究触角从英国文学完全转入现代语言学。他和朱德熙先生一起讨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给中国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调到北外外语研究所担任所长以后,许老更
人物轶事
1915年11月25日,大诗人徐志摩出生18年后,在他的故乡———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又一位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大学者———许国璋出生了。这是一个勤奋的学子,一个带着诗人气质的青年。他少小离家,先后辗转求学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1930年考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附中。到1934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为全级之冠。
按照当时东吴的惯例,三所附中毕业的前3名可入本校大学部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减免学费,第一名则全免。但许国璋放弃了这种优待,执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修管理学,后于1936年9月转入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与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查良铮、李博高等人同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三个多月,北大、清华、南开相继南迁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理、工、法等学院设在长沙城内,文学院则搬至南岳山中,租借圣经学院为校舍。在南岳,聚集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学者教授,如吴宓、叶公超、柳无忌、朱自清、闻一多、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