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励之
外文名:Li-Zhi F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6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2012年4月6日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最早研究激光理论的物理学家之一
人物生平
初中(1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外围组织,后就读于北京四中。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是理论物理与核物理专业的高材生。曾在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
1972年,时值文革中复课闹革命时间,方励之等9位教员,受到60年代国际一系列天文学新发现和新理论的吸引和激发,在方励之的带动下,自发组织起来开始了相对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研究。
1978年9月27日,安徽省革委会教育局批准方励之等7名中国科技大学教师在恢复职称制度后首批晋升为教授。后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及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
1979年,方励之应邀赴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学,被聘为物理系客座教授,后又先后在英、美、西德、爱尔兰、日本等国讲学,是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
1981年3月23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6月15日~7月2日,以方
学术方向
理论天体物理学(TheoreticalAstrophysics)、宇宙学(Cosmology)
教学对象
在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数值方法等领域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学历的学生。
研究项目
Off-equilibriumdynamicsofinflationaryperturbations.
Dynamicsofcosmicbaryonfluidanddarkmatter(NSFAST-0507340).
Highorderaccurateweightedessentiallynon-oscillatory(WENO)algorithms:simulationofcosmologicalhydrodynamicsandradiativetransfer(NSFAST-0506734).
荣誉成就
方励之是我国最早研究激光理论的物理学家之一,为发展非线性光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十年内乱中,方励之在被“隔离”期间开始研究广义相对论及相对论天体物理,1972年在我国首先发表宇宙学方面的论文。随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起了“民间”的天体物理研究组。在他领导下,这个小组的同志用光度指标法研究类星体哈勃关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们还第一个指出电子对产生吸积区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反常中子星的模型理论。
1985年,与日本京都大学基础物理研究学院佐滕文隆教授一起合写的论文《类星体红移分布中的周期性是多重连通宇宙的一个证据》荣获国际引力研究基金会论文奖一等奖。
出版论著
著有《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期坦相对论》、《宇宙的创生》、《哲学是物理学的工具》等散文有《重访卡普里》,译作则有《引力论》(台湾省正中书局1998年版),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1980年初版)天体物理学分支的主编。
著作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相对论天体物理的基本概念
(Basicconceptsinrelativisticastrophysics)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3月
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
(FromNewton'slawstoEinstein'stheoryofrelativity)
科学出版社
1981年2月,1987年2月
Cosmologyoftheearlyuniverse
(直译:早期宇宙的宇宙学)
Galaxies,quasars,andcosmology
(直译:《星系,类星体和宇宙学》)
Quantumcosmology
(直译:《量子宇宙论》)
科学史论集(主编)
相关传记
《中国的萨哈罗夫:方励之》,许行编,九龙:田园书屋,1987年
《方励之:“中国的沙卡洛夫”!》,石中玉、王莉莉合编,台北市: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方励之的真面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厅编,法律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