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夏衍
外文名:Xia Y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余杭县
出生日期:1900年10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2月6日
职业: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明治专科学校(今九州工业大学)
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成就: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代表作品:《狂流》《春蚕》《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祝福》《风云儿女》《考验》
原名:沈乃熙
人物生平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三十日(农历九月初八),出生于浙江省仁和县(后属杭县)严家弄27号。
公元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夏衍父亲沈学诗中风去世。
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与母避居德清舅父家,辛亥革命成功后,是严家弄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夏衍入德清县立高等小学,两年后高小毕业,考试名列第二,回到杭州,进泰兴梁坊当学徒约8个月。
公元1915年(民国四年)九月,夏衍被德清县公费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学习。
公元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受其影响,开始阅读《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上各种介绍新思潮的文章。
公元1919年(
人物评价
沈芸:我祖父一生都被家国情怀萦绕,历经磨难而不悔,不止他一个人,还有那一代人。
李月红:戏里戏外皆传奇。
轶事典故
夏衍留学后,母亲挂念着他,尤其是他的婚姻,于是开始为夏衍物色对象,最后选中了后来升任杭州纬成丝织公司驻上海总经理的长女蔡淑馨。蔡淑馨原在杭州读书,后转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暑假,夏衍来到杭州正式相亲,两人彼此心仪。1925年,从省女师毕业的蔡淑馨,在校长的鼓励下也来到日本,进入了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于是,夏衍在京都租了一套小木屋,也就是照片中的这幢透着浓浓爱意和诗意的小木屋。以后每逢假日,夏衍便常和蔡淑馨,还有朋友们来这里小聚。
1930年4月,夏衍和蔡淑馨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蔡淑馨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事业,放弃了自己的所学专业。在以后的岁月里,于各个历史时期,她都默默地协助着夏衍,殚精竭虑,风雨同舟。
查封
1941年春节前夕,在桂林苦心经营了两年一个月又十五天、为宣传发动抗日救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救亡日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救亡日报》——这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从19
亲属成员
1882-1903,夏衍3岁时,中风去世。
个人作品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这是夏衍发表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未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创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后世纪念
纪念夏衍逝世二十周年暨30年代反法西斯电影研讨会
2015年07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的“可见的左翼——纪念夏衍逝世二十周年暨30年代反法西斯电影研讨会”于7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的近百名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全国学者云集纪念左翼文化开拓者夏衍逝世20周年。
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平房,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创作特色
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都在对“五四”以来中国话剧优秀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营造了自己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夏衍创作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关注大时代里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精神悲欢,来提示社会政治和革命的主题。夏衍大多将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寓托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内心冲突中,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以一种近乎平庸的写实精神反衬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将高度的社会政治意识、饱满的政治热情与艺术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他在同时代剧作家同行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自己的文学史地位。
夏衍出于对政治的热情和信仰的追求,一心想要自己的创作介入政治生活领域,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