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谷牧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荣成
出生日期:1914年9月
逝世日期:2009年11月6日
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
信仰: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成就:三线地区建设
个人履历
他青年时代就追求进步,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他曾任山东省立第七(文登)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1934年,他到北平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并成为北平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36年,谷牧同志受组织委派到东北军工作,任东北军第112师中共工作委员会书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历任八路军第115师参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主任秘书、统战部部长,八路军第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统战部部长,中共滨海区第二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其间,他积极发动群众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全力发展生产,繁荣地方经济,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谷牧同志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直属滨海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新海连特委书记兼新海连警备区政治委员,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兼鲁中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他根据中共中央
人物生平
谷牧,本名刘家语,男,汉族,1914年九月出生在山东荣成宁津镇东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16岁考取荣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入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1932年7月,以共青团员身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投身革命;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因怕连累家人,改名“谷牧”。
1934年,受中共委派,谷牧赴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在北平的负责人之一。1936年,又到张学良所属东北军,从事兵运工作。1938年3月,受中共中央长江局指派,前往东北军57军112师,在万毅任团长的667团工作,并成功策动万毅部起义、加入中共。1940年,在离开东北军后,谷牧进入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主任,统战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统战部长,中共滨海第二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委等职务。国共内战时期,历任中共滨海直属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分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协助时任中共华东局
成就及荣誉
谷牧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经济建设领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曾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等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第一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亦是第一任济南市市长。2009年11月6日病逝北京,享年96岁。
在中国国务院中,谷牧曾长期分管经济工作;历经周恩来、华国锋、赵紫阳三任总理。他也是邓小平经济改革政策的积极支持者,是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人之一;有评价称他为“改革开放的工程师”。
谷牧一生,扛过枪杆子,拿过笔杆子,谷牧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的众多历史事件。或是实践者,或是指挥者,谷牧的革命生涯可谓峥嵘多彩。
谷牧1914年9月出生在山东荣成宁津东墩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门衰祚薄”,家境萧条,常受大
遗体告别仪式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谷牧同志的遗体,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谷牧同志因病于2009年11月6日14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谷牧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谷牧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16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谷牧同志”,横幅下方是谷牧同志的遗像。谷牧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上午9时许,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王刚、王
其他相关
夫人:牟锋
长子:刘念远
次子:刘会远
三子:刘历远
女儿:刘燕远
“过来人”的十点体会(一)“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的关键是目标在务实地过河,而不在乎本本上规定死的什么纲、什么线。
(二)梯度推进。我们先从毗邻香港、澳门、台湾,从众多华侨、华人祖居地的广东、福建做起;然后在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科教事业较为发达,对外交通通讯较为方便的沿海地区;再推进到沿陆地边境、沿长江的港口城市和内地的省会、自治区首府等大中城市。
(三)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四)培育市场体系,注重市场调节。
(五)发挥海外侨胞和华人的作用。
(六)善于洋为中用。
(七)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
(八)力戒骄躁。
(九)抓协调,促落实。
(十)时刻不忘“两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