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介民

更新时间:2019-03-03 19:50

郑介民(1897年9月18日——1959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后参与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在戴笠飞机失事后,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一生历任中华民族复兴社代理书记,特务处副处长兼华北区区长,参谋本部第二厅少将处长、军令部第二厅中将厅长兼军统局局长、保密局局长、国防部常务次长、参谋次长、1954年任中华民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1959年12月11日,因心脏病复发在家中去世。郑介民与胞弟郑庭锋和堂弟郑庭笈合称文昌三郑。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郑介民

别名:郑庭炳,郑耀全,郑杰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

出生日期:1897年9月18日

逝世日期:1959年12月11日

职业:军人,特工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陆军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政党:中国国民党

服役军队:中华民国陆军

军衔:一级上将

服役时间:1925年——1959年

勋章:一等宝鼎勋章

逝世地:台湾省台北市

人物生平

2

1897年9月18日出生在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文教镇宝芳乡下水村。

1915年郑庭炳读完小学,考入广东省立琼崖中学,秘密参加孙中山组织的琼崖民军,任书记,后被军阀察觉,缉捕甚急,遂改名介民,赴马来西亚吉隆坡谋生,在一养鱼场当帐房,并任吉隆坡《益群日报》编辑,著文拥护中国国民党革命救国主张,常以华侨工人阶级自居。

1924年4月郑介民闻知黄埔军校创办,乃与黄珍吾到广州投靠黄埔军校第一期,不料竟未被录取,只得暂时住在同乡邢森洲家,旋投入大本营警卫旅(旅长吴铁城)军士队当学兵,积极补习功课,准备再次投考,8月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招生时,郑介民考入步科,郑介民在黄埔军校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开始从事情报工作。

1925年9月郑介民从军校毕业,入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大学(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1927年8月从苏联毕业回国,任中央军官学校第六期总队(总队长贺衷寒)队部政治教官,不久受潘佑强推荐到国民革命军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3

郑介民虽身为军统局长,但与戴笠截然不同,他战略眼光精确长远,又具研究精神,著述甚丰,曾因此获得一枚积学奖章。——唐纵评

郑介民是有政治头脑和科学训练的军事情报专家、军事谋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国民党评

郑介民的情报能力和组织能力均不如戴笠,从而导致了1946年后军统局没有出现重大贡献。——沈醉评

个人作品

4

《游击战术之研究》、《谍报勤务》、《军事情报学》、《中日战争太平洋列强政略的判断》、《抗战期中对共产党的对策》、《苏俄现阶段的国家战略》。

家庭成员

5

郑介民父亲为郑香甫,是一个破落地主,母亲为邢氏,是家庭主妇,两人育有郑介民,郑庭炜,郑庭烽,郑庭烘四人。郑介民堂兄弟有郑庭筠,郑庭笈,郑庭筊,郑庭铭。

郑介民妻子为柯漱芳,是湖北大冶人,两人育有郑心雄,郑心本,郑心平。郑介民孙子有郑有为,郑有浩,侄子为郑心元。

后世纪念

6

郑介民故居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下水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遭强拆的建筑物之一。1980年出于统一战线计划而重修。故居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390平方米,占地面积2205平方米,为三进排式格局,每一进整齐排列二间独立正屋,共六间正屋。面积共88.16平方米,正屋两侧为横屋20间,东侧横屋二间会客厅,9间卧房,西侧横屋是厨房、储藏室共11间。

郑介民公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天目路18号,整个宅院占地1224平方米。主楼坐西朝东,为西式带阁楼三层建筑,砖混结构,钢门窗,内楼梯。一楼门廊朝东,二楼南部设外阳台,三楼老虎窗采光,青平瓦屋面,黄色水泥拉毛外墙。另有西式平房四进,共计五幢25间房,总建筑面积67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