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冼星海
外文名:Sinn Sing Hoi
别名:黄训、孔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澳门
出生日期:190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1945年10月30日
职业: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代表作品:《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
配偶:钱韵玲
同名电视剧:《冼星海》
星座:双子座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
冼星海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
进入岭南大学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因为他吹奏单簧管很有韵味,由此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连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期间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
英文名
按照冼星海本人亲自签名承认的英文名是“SinnSingHoi”,以粤语(广府话)音译。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社会各界并不应该随意使用1978年以后才逐步实施的汉语拼音“XianXinghai”作为其英文名。
广州市及广东省广府地区,在中华民国时期地名、路名皆使用粤语音译,与今日港澳的做法相同。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依然允许华裔民众自行选择英文名的粤语或闽南拼法方案。
家庭成员
祖父:冼容添,番禺人
祖母:卢氏
外祖父:黄锦村,从事打渔及航海业
父亲:冼喜泰,番禺人,从事打渔及航海业,36岁时沉海逝世
母亲:黄苏英,广东人
岳父:钱亦石(1889—1938)
岳母:王德训(1891—1985)
夫人:钱韵玲(1914—1994)
女儿:冼妮娜
外孙女:郭敏
后世纪念
1985年6月13日我国发行《J111冼星海诞生八十周年》,纪念冼星海先生
2017年6月13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松江校区昭信堂内,冼星海半身塑像正式揭幕,以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诞辰112周年。
人格品质
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而艰苦。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冼星海之所以能够达到人生较高的境界,与他自身的经历、能力、思想境界追求以及自身的品格、作风等有直接的关系。冼星海的人格品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刚毅坚韧,自强不息。这是冼星海人格品质中最突出的特质。冼星海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年代,国家民族的不幸使每个中国家庭的生活更加艰难。冼星海从小父亲早亡,只依靠母亲做零工养家度日,这正是上个世纪初中国千百万家庭生活的缩影。但冼星海没有因为家贫缺衣少食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所以,他能在粮食不足、营养不良、抱病的情况下,自我激励,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
(二)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千
人物评价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唯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